为何三国演义影响力能这么大,老百姓拿演义当历史都超过三国志?

如题所述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三分实七分虚。

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通史演义也是如此,唐传奇,明清小说大多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但是基本可以说每一部都有作者的主观思想。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方面:

首先,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描述了曹操的“奸”;关羽的“忠”;孔明的“智”;周瑜的“儒”。

曹操

领兵去宛城攻打张绣,士兵很口渴。指着前面的梅林对将士们说“:前面就是一片梅林。”这就有了望梅止渴了。在一个刺杀董卓失败后,在逃亡中到伯父吕伯奢家里做客。吕伯奢是个几百年都不遇的老实人,杀猪招待,曹操以为吕伯奢的家里人要杀他和陈宫,于是就先下手为强,先杀死了吕伯奢一家。又遇见了吕伯奢。他还对吕伯奢说“:伯父,你看那是什么?”然后拔出刀就杀了吕伯奢,无不体现了曹操奸。

关羽

自桃园结义后,忠于结拜之义,忠于刘备,不管曹操怎么许诺,得知兄长消息,过关斩将也要古城相会。尽管前路艰险,至死不渝。在则,华容道华容道义释曹操,终在张辽一声“云长”之下放走曹操一行,关羽的忠义形象刻画的是意义深刻,影响制定,死后封圣。其他诸如刘备、孔明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次,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再次,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最后、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是面向普通大众的,基本都能读懂,受普通大众的欢迎;无论是说书,话剧、戏曲都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因此,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像“三国志”之类的历史文献,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是不可能读懂的,就是现在好多人看“三国志”都费劲,更何况在封建社会,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像这种史记类的,普通大众接触不到,也就谈不上了解,古代最普通娱乐大概也就是戏曲了,也是平民最能接触到。因此,三国演义在老百姓眼中影响超过三国志是必然的,从而,拿演义当历史也是可以理解,间接的也说明,老百姓对白话文的喜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5
这就是演义和正史的差别,演义是小说,可读性很强,容易改编成评书话本,而正史相对来说枯燥无味。
第2个回答  2020-11-05
因为三国演义作为小说相当精彩,内容丰富,半真半假,所以很快就在民间流传开来,深受百姓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