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北塔的历史渊源

如题所述

我省唯一一处古塔“国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市辖县级行政区———北塔区便因其而得名。
明隆庆四年(1570)吴兑、高冈凤等筹建,明万历元年(1573)动工,万历十年(1582)由知府胡梗主持竣工。塔高26米,七级八方,砖石结构。塔内宽敞,有砖砌旋梯、可登塔顶。石基插地,底层可容百人。一至三层塔檐斗拱皆镶以精磨片石,工艺精美。塔顶以三个叠立的铁质宝瓶组成塔刹。第二层墙间,由铁片楔紧的石碑,载工匠姓名。塔内空,有砖砌旋梯登塔顶。1944年,日寇空袭,一铁宝瓶震落,重500千克,塔一角被宝瓶撞坏。逐层每角原配有铜铃,风吹铃响,悦耳动听。
建塔源自天竺之国。然而中国化的塔的建筑,已不限于宗教之义,它成为装点江山和城市文化的象征。明万历年间南京礼部尚书邵阳人车大任所撰《北塔》载,修建北塔的原因,是因“宝庆府城之东北二里许,资江邵水二水汇流其间,一折而北,地势低矮空旷,以形家言,宜建塔镇之,以培风水而振人文”。北塔建成后,在塔的附近又建有北塔寺和无念阁,相传明代高僧镇江人大错和尚钱邦芑(音“起”)曾在此静养。因此,这里在明清时期又曾是一个佛教活动场所。而今它雄立资江北岸,不失为宝庆古城一大人文胜景。
北塔处于资邵二水汇合处下游,既与东塔对峙,又与对岸砥柱矶上亭外亭和关圣殿等古建筑隔江相望,形成一幅绝妙图画,素有“天开画图”之称。清人吴德襄亭外亭联云: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把这一如诗如画的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塔北碧水茫茫,衬托着北塔雄姿,真是另有一番情趣。   江流千古,塔影千古。经历400余年风雨的北塔,雄姿依然。如今,邵阳市人民政府已规划以北塔为中心修建北塔公园,市委、市政府已将北塔周围400多亩土地划为北塔公园用地,并划拨30余亩土地作为北塔文物保护用地,将北塔及其保护范围列为一级保护区。目前,北塔公园和北塔文物保护区内的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建设。环境优雅的北塔保护区将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