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消失或面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题所述

渠头村位于泽州县巴公镇,是一个有着4200多口人的大村,也是我的家乡。我近日回去看了一下,听一些长辈们讲了一些渠头过去的事和现在面临的问题。我想了很多,然后决定亲自去寻找那些消失的或者正在消失的老渠头印象。我骑着电动车,在古香古色的老巷中穿梭着(实际上现在保留下来的古巷已不多),幸运的是我还是找到了很多古迹。
要说到渠头村的古迹,不得不提到“五庙”,“七十二阁”,“古墓”,“龙渠民居”,“影壁墙与舍利塔”。我找到了其中大部分遗迹,看到他们现在破败的样子,感慨万分,忽然想到了自己有朝一日也会像它们一样被历史遗忘。

[一]先说“五庙”,五庙即三观庙,关帝庙,祖师庙,山宗岭庙和王爷庙。其中三观庙,关帝庙,祖师庙在村中呈一字型排列,关帝庙在村中心;山宗岭庙在村西北角,王爷庙在村东北角。五庙中山宗岭庙的地位最高,其正殿供奉着关公,不知为何会叫山宗岭庙,而不是传统的关庙。每年的六月初六就是渠头村的山宗岭庙会(现在已经超出庙会的范畴,叫物资交流大会),当天周围的坡头,板桥等村的村民也会面向山宗岭(这些村都围绕着山宗岭)烧香跪拜。每逢庙会最神的莫过于当天的暴雨,每年的庙会这一天都会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次是王爷庙,供奉着龙王爷,女娲娘娘,还有药王,每年二月十二也会有庙会。我在其门匾上发现四字“清河~祠”(第三个字不认识,繁体字) ,立匾于乾隆三十二年,刻有关于吏部任命官员的一些内容。
另外三座庙了解很少,只知道关帝庙在解放后一直作为村里交储公粮的场所,三关庙现在已改为民居,祖师庙几将坍塌。我去三关庙门口看石碑记(清光绪二年秋.民国二年夏修庙,真弄不清在这样的国难时候,人们却把精力都用来修庙来乞求神灵的庇佑了)的时候,从里面传出阵阵搓麻将的声音,真是讽刺。

[二]再说“七十二阁”,这里的阁指小型的城楼。七十二阁我知道的大部分是听来的,因为其资料和实体在文革时候几乎被毁尽,目前只留有三座阁。当我找到这三座阁时,感到既幸运又无奈。听老人们讲,古时候这七十二阁将渠头村分为七十二个区域,晚上阁门紧闭,人们不得踏出阁门一步。我想就是因为这样的管理体制才保证了渠头村世世代代的安全,然而也是因为这成为了文革时被破坏的对象。我找到的第一阁是“极拱”,三层楼高,这里的古建筑保存的还是很完整的。其他两阁不做详细介绍了。

[三]“古墓”。渠头村东有三座东北西南走向一字排开的墓。韩公墓,乾隆三十年立,它的规模应该很大,墓碑前十米还有一个牌坊。第二座因碑文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只隐约看到是同治年间立的。张公墓,咸丰年间立,它东侧就是王爷庙,可惜的是在其旁边发现了一个盗洞。
另外我小时候曾亲眼在韩公墓北的小丘陵上见过一个古墓,我把烧着的纸从盗洞口扔下去,清楚的看到这个墓有一间房那么大,先是看到北侧的墙上放着一个蜡台,然后在墓正中间发现一口黑色棺材。当时吓的一身冷汗,爬起来就往家跑,整整一个星期都处在惊恐之中。
还有村西的影壁墙后面,因为是煤矿采空区,地面裂逢,裂出一口石头棺材,沙石做的,刻有花纹。市文物局下来查看,结果棺材里面是空的,于是此事作罢。那口石棺如今也不知道被哪家修房打地基用了,可悲!

[四]渠头民居。渠头的地理位置是极好的,西靠山岭--山宗岭,北面和南面也是小山丘,东面是河--发源于莒山,十分符合五行风水说。所以很早就有人开始在此定居,最早可到五代。《五代史》有详细记载:北汉末刘崇居中军,将台设渠头村(即巴公原之战);其繁盛时期应该是明清,现村中的建筑多为清代建造。最高出现过五层高的民居,后渠头建中心广场拆除了。民居多为套式和单一四合院。门面主要有三种(因知识有限,不能详细论述)。
民居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下面的石牌坊,这是典型的套式院落。一个大牌坊内有很多小家,住着的多是同姓的宗亲。这个牌坊的石雕很漂亮,历史价值很高。
每家门前的护门石又是不同的,有的是狮子,有的是圆形石雕,有的直接采用福寿等刻字。

[五]影壁墙。渠头原名龙渠镇,因村中有股清澈的泉水而得名。又形似砚台,古时为风水宝地,人杰地灵。晋城电视台曾经报道过渠头影壁墙和大阳舍利塔的传说,大意如下:过去大阳穷而渠头富,大阳请风水先生把脉。渠头富裕,而且村子中间低四周高,形状就象一只砚墨池。大阳风水先生就让大阳人冲着渠头修了一座高塔,塔上插上一支笔,意思就是要蘸走渠头的好风水。果然,之后大阳代代高官厚禄。而渠头开始衰败。渠头也请风水先生。先生说,对着大阳塔修个影壁,影壁上安个太阳就能将大阳的那支笔烧毁。果然应验。大阳得知,将那支笔用大锅扣了起来。
如今渠头影壁墙和大阳塔仍然矗立着,天气晴朗的时候,从渠头影壁墙后依稀可以看到大阳塔。

转载的,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30
划旱船,现在很少见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