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时期金融业的发展态势?

如题所述

一、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辛亥革命爆发后,大清银行停业清理。1912年2月5日,经其商股申请,新政府批准,中国银行在上海原大清银行的旧址开业。1913年4月,参议院通过《中国银行则例》30条,规定中国银行为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为银元6000万元,官商各半,设总行于北京,遂将上海中国银行改为分行。北洋政府规定中国银行为国家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募集和偿还公债,发行钞票,铸造和发行国币。

交通银行1914年修改章程,增加股本金1000万两,继续经理轮、路、电、邮4政的收支,并取得代理金库、经付公债本息、代收税款、发行钞票等权利,成为事实上的国家银行。

二、京钞风潮

由于中交两行滥发钞票,导致银行实力不断削弱,信用基础日益动摇。在这种情形之下,袁世凯的心腹、长期控制交通银行实权、时任总统府秘书长的梁士诒和段祺瑞的亲信徐树铮密度发行不兑现纸币。但消息走漏,风声所及,市场震动,挤兑风潮迅速在京、津等地发生。1916年5月,北洋政府以国务院的名义悍然下令中、交两行停止钞票兑现和存款付现。于是京、津两地两行完全停止兑付,外地也开始停兑。这些钞票当时人们称为京钞。京钞停止兑现以后,人们纷纷抛出纸币,抢购商品,致使物价上涨,币值下跌,投机盛行,交易停顿,市场混乱。这就是20世纪初发生在京、津等地的京钞风潮。

三、民族资本银行的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民族资本银行有了快速发展。1912—1927年,全国新设银行186家,平均每年11.6家。一些著名的银行都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主要有:

南三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实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

北四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

四、钱庄的继续发展

辛亥革命前夕,上海钱庄尚处在橡皮风潮的余波之中,辛亥革命上海又发生了金融恐慌,1912年初,大批钱庄停业倒闭,数量由1911年的51家再减为20余家。此后,随着大量资金涌入上海,为钱庄增添了资金力量,钱庄又趋向于稳定,并进而发展。到1926年,上海钱庄增加到87家。资本额和盈利都有增长。

钱庄继续发展的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需要钱庄的支持,而商号同钱庄有来往的悠久历史,它们多同钱庄往来,同银行打交道的不多。

2、一些银行还依靠钱庄代理收解,存款于钱庄,钱庄在业务中领用银行的钞券,这些都增加了钱庄的资金实力。

3、外国银行仍然接受庄票以支持钱庄。

五、信托公司和交易所的出现与“信交风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国内战乱频繁,影响所及,自1920年下半年起,工商业开始呈现停滞状态。大量的外国商品并不易畅内地;战后国外市场缩减,传统出口物资的输出也减少很多。在这种不景气的经济情况下,社会游资没有去路。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信托公司和交易所事业就应用到中国,成为中国金融业中新兴起的一个行业。

1921年上海信托公司设立,同年5—7月,上海成立了12家信托公司,资本8100万元,其中给绍兴帮钱庄发起组织的中央信托公司影响最大,它开办于1921年,资本初定为1000万元,先收四分之一,1923年改为实收股本300万元。信托公司的设立尚缺乏社会经济基础,它们的成立主要是投机驱动,所以成立不久即倒闭,最后只剩下中央和通易两家。

证券交易活动,早在19世纪后半期就在外商间进行。1905年,外商成立了上海众业公所,是外商证券交易的场所。1914年12月,北洋政府颁布了《证券交易所法》,次年5月,又颁布了《证券交易所法实施细则》,于是华商证券交易所开始申请和成立。1919年初,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正式开业的证券交易所。1920年7月,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幕。1921年5月,专以证券为交易标的物的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成立并开业,它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前身。由交易所盈利颇丰,于是,各种交易所纷纷成立,一时间形成一个争设交易所的热潮,到1921年夏秋之际,上海的交易所竟达140多家。这些交易所多数未获批准,实收资本不足,主要从事买空卖空的投机活动。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9761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