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根据道德认识的发展规律,怎样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信念

如题所述

所谓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而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性直接影响着高校的道德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在高校在校的大学生一般为90后,他们的思想活跃、多元化是主要的特点,并且其中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独生子女有着相对封闭的成长环境,一直受到父母的呵护,大部分学生缺少与社会的多方面接触,有些学生心理相对孤独、孤僻和敏感,加之紧张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竞争压力等,使得他们表现出挫折面前应变能力低,自我中心意识强等特点。另一方面,他们正逢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机,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使得他们自我意识强,有活力、有个性、有创造力,知识面也相对宽范。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与失落并存,自尊与自卑同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有些甚至走上了极端。现在大学生自杀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走极端的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明显比其他学生低。
   部分大学生崇拜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也是道德滑坡的主要表现。当代大学生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缺乏艰苦生活的体验,而且在现阶段信息资源的高速发展时期,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风气的途径加多,多少都会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错误引导。有一些大学生禁不住诱惑,形成了追求享乐、攀比物质、崇拜奢侈生活的错误价值观,这样的现象出现,使得大学生的道德开始滑坡。而且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在学业上并不用心,将精力过多的投入到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中。主要的问题表现:在生活方式上不断追求另类,在消费观念上追求名牌效应。有些大学生喜欢模仿娱乐明星,总想着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缺乏区别和判断社会现象的能力。二、当代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现今是网络的时代,大学生喜欢上网,喜欢这个网络社会带给他们的刺激。
   但是网络被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信息充斥,是一个无中心的资源共享、多元价值共存的环境。所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文化信息的判断力是减少校园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根本措施。人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无规矩不成方圆,培养大学生的自律能力需要循序渐进。自律的过程需要从无律到他律最后发展过来的。在网络的世界里,他律因素不存在或很少存在,主体必须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学生的动向,应对多元信息有选择的帮助学生鉴别,以及对学生的接受环节进行调控。学校德育首先要形成对自身的判断能力和正确的鉴别能力,逐步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加强网络道德自律,从而达到大学生的精神自律,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措施使大学生真正达到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美德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两课”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
   作为高校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是促进和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的有效途径。道德自律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其实良好的教育环境才是根本。有的学者提出:“在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性的培养中,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笔者认为这是十分关键的。学校要做到很好的实施,必须“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质教育课是高校必开的公共课程,这些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用优秀的作品和马克思主义系统的科学理论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已达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国的教育一直强调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全面发展的人。作为高校要时刻关怀学生的成长,要注重方式和方法,在大学生道德自律性培养中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在引导中要用美育影响学生,从而滋润学生的心灵。
   在学生周围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消极现象,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弘扬社会主旋律, 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地分析,通过鲜活的实例以及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事实,想尽一切办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从而树立其正确的是非观。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对学生进行道德内化教育。要真正教会学生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充分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做到有理性的高度,以及认识到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学到真正的本领,学会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学校还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把保护环境、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友善待人、文明礼貌、爱国守法等转化为主体内在的信念和情感。
   综上所述,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需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以科学的维度,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充分发挥“两课”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教育观念,为社会培养出既会做事更懂做人的合格大学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07
西方关于道德发展主要有三种理论:精神分析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Freud 和埃里克森 Erickson)、 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 Bandura)、和认知发展(代表人物皮亚杰 Piaget 和科尔伯格Kohlberg)。你说的道德认识应该是最后一种,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阶段论,具体如下。根据这两种阶段论就可以相应地增强教师的意识,设计相应的培养发展学生道德的策略和教育活动,比如教室礼节、学习小组、主题值日安排、参观慰问、志愿服务、读书报告等等。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W4EnMc_8VMbrNmkg8KfRnzDN0B-fQ76UgTUB3OS85nWUTfCk471kpyWBrCJ7WttQG-0vP94tUxX3B9-bzpolo06o8H4lsDAcSO5ojcrtuf7
文后的参考文编标的是: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王长乐:《试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教学的启迪》论文
------------------------------------------------------------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主义(2~5岁):从儿童开始模仿别人接受规则开始,但由于跟成人或同伴之间还没有相互合作关系,儿童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接受规则的。此时,促进儿童之间的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主义的唯一的方法。
2.权威阶段(6~8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生活是几乎完全服从权威为特征。服从权威的力量是一种约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它起源于幼儿期的道德的自我中心主义。皮亚杰把儿童绝对驯服地服从规则要求的倾向称为道德实在论。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
3.可逆性阶段(8~10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不再是以单方面服从权威为特征,而是以相互遵从规则为特征。在这一阶段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同伴间相互约定的。
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观念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
科尔伯格将儿童品德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

第一级水平:前习俗水平(0—9岁)主要依照行为的直接后果及与自己的利害关系判断行为的好坏。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依照行为的直接后果判断行为的好坏。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依照活动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或要求来判断。

第二级水平:习俗水平(9-15岁)依照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及他人愿望来进行道德判断。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凡是能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满足愿望的行为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阶段和社会秩序的定向。凡是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就是好的行为,否则就是坏的。

第三级水平:后习俗阶段(16—成年)主要依照个人的道德准则及良知进行道德判断。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能意识到道德准则是社会契约,不合理是可以修改。
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已经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人和人的良心为基础的道德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