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如题所述

  提出背景
  战后,在经济上,美国没有在亚洲积极推进类似于欧洲一体化的地区主义建设;在安全上,也没有建立类似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多边安全框架,而是建立了以华盛顿为中心、以经济和安全高度依赖美国为两大支柱的双边同盟网络——这包括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台湾(地区)。不可否认,这个双边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地区稳定,也带来了经济发展,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这个网络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从军事层面上来说,随着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宣布从台湾撤军(尽管还以对台军售的方式延续了部分痕迹),美国同台湾的同盟关系已经结束。上世纪80年代,因为新西兰在核动力舰艇进入问题上同美国的分歧,美新同盟关系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90年代初,菲律宾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国会通过决议不允许美国继续驻军苏比克湾基地,而泰国则在柬埔寨问题解决后始终拒绝美国在境内部署军队和永久基地。从经济层面上来说,这些美国过去的和现存的亚洲盟友——除了菲律宾以外——其最大贸易伙伴,几乎都已经从美国变成了中国,美国的双边同盟网络的经济支柱也已经松动。

  战略演变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11月在自己的老家夏威夷抓住主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的机遇高调亮出“转向亚洲”战略。美政府开始从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撤出,同时寻求外交政策新亮点。奥巴马团队执政以来,美国政府在“巧实力”的概念下调整了战略选择,决定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
  在2012年6月3日闭幕的本年度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防长帕内塔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出美国将在2020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
  2014年4月2日-4月3日,“美国-东盟防务论坛”在夏威夷召开,美国首度以东道主身份主办美国与东盟之间的部长级非正式会议。会后,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将启程访问日本、中国、蒙古国,奥巴马4月下旬将出访亚洲。美领导人出发前在家门口“挽”住东盟“秀”姿态,实质是重申其战略重心不变。
  哈格尔在此次论坛中反复强调,希望向与会东盟防长及代表重申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承诺”,美方期待将这一论坛活动“常规化”,释放出“亚太再平衡”将会延续的信号。

  战略分析
  中国外交学院战略与冲突管理研究中心教授苏浩日前撰文指出,美国将其军事盟国和战略伙伴国与自身的战略利益绑定,将它们推到前沿以对抗美国的挑战者,其效果可以一石三鸟:既将双边军事同盟变为多边同盟网络,从而强化了美国主导的安全秩序;又挑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迟滞了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同时更是直接锁住中国的海上实力的拓展空间,而又避免了与中国的直接对抗和冲突。其实,各种“平衡”之外,美国还需要考虑另一个“再平衡”,那就是扩军与加强美亚经贸关系之间的矛盾。与“紧缩欧洲”及其他地区相比,亚洲经济蓬勃发展,是最具活力的增长区。美国急需提升亚洲在美国对外经贸战略中的地位,以便扩大对亚洲地区的出口,增加国内就业,分享亚洲经济增长的红利。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者50人论坛”今天在京举办。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世界思潮室助理研究员陈积敏就“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其对中国的挑战”发言。他认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产生更加残酷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可以看到美国想把自己的意识形态传播到全球这样一种本能,这也依然在推动着美国全球战略的制定。”陈积敏说,虽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没有硝烟,但是却更加的残酷。

  战略风险
  尽管帕内塔在新加坡承诺“不遏制中国”,但美舆论仍认为,其亚洲之行暗藏深意。《国防》月刊称,帕内塔将“大谈美国扩大在该区军事存在计划,以及他加强该地区联系的决心。”基于这种判断,美国观察家认为,帕内塔需要在不激怒中国的前提下,承诺对菲律宾、越南等亚太国家提供支持,如同“走钢丝”。《金融时报》中文网近日刊文指出,美国新版军事方针具有强烈的冷战遗风,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空海一体战”将把美国推入针对中国的危险挑衅性战争规划。更有西方学者质疑,美国承诺向某些东南亚国家提供军事能力的许诺,可能会鼓励这些国家大胆同中国对抗,从而增加地区内的冲突和对抗,美国将如何平衡这两者间的关系?《金融时报》亚洲版编辑季米特里·斯瓦斯托普洛提出了一个尖锐而又不失针对性的问题:美国是否有一种倾向——只有对中国日益强硬,才能挽回成为衰落大国的颜面?亚太舆论普遍不相信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会不针对中国,现实是明摆着的:美国口头上否认遏制中国崛起,但构建亚太安全新格局时往往又将中国当成“靶子”。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有明显的对抗一面,这不能不引起亚太国家有关对抗成本与代价的忧虑和担心。这一充满矛盾的战略无疑将加剧亚太安全格局的复杂一面,甚至有可能造成分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