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出最肥沃的土壤

如题所述

没有肥沃的土壤,就没有绿色的植物,也就没有众多的动物,更不会有我们人类。因此,地球母亲造就出的广袤大地及肥沃土壤,就是各种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巨大温床。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土壤是由岩石演化形成的。岩石表层经过漫长的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而风化,形成碎屑状的母质土地,这些疏松的风化产物具有通气性、透水性和保墒性,而且含有风化过程产生的矿物质及其可溶性化合物。当有机物质成分出现在土壤中以后,土壤就变得更有活性、更有肥效了。

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和施入的有机肥料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密切相关,对土壤性状、作物生长和化肥的施用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土壤有机质分解以后可为植物提供各种养分,特别是氮素。因为土壤矿物质一般不含氮素,除施入的氮肥外,土壤氮素主要是有机质分解后提供的。土壤有机质分解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供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此外,有机质也是土壤中磷、硫、钙、镁以及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所以有机质多的土壤,养分含量也就高。

(2) 提高土壤的保蓄性和缓冲性。土壤有机质中的有机胶体带有大量负电荷,能吸附大量的阳离子和水分,其阳离子交换量和吸水率比粘粒要大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它能提高土壤保肥蓄水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

(3)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有机质的黏性远远小于粘粒,只有粘粒的几分之一。一方面,它能降低黏性土壤的黏性,减少耕作阻力,提高耕作质量; 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砂土的团聚性,改善其过分松散的状态。土壤有机胶体是形成水稳性团粒结构不可缺少的胶结物质,所以有助于黏性土形成良好的结构,改变土壤孔隙状况和水、气比例。此外,由于有机质色暗,有利于吸热,可以提高地温。

根据土壤有机质的这些重要性质和作用,不难看出,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其肥力水平较高,不仅能为作物生长提供较丰富的营养,而且保水保肥能力强,能减少养分的流失,节约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机质含量较少的土壤,情况则相反。

沃土良田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十分重要。地球表面由七分海水与三分陆地组成,陆地总面积是 1. 35 亿平方千米,其中常年的冰雪地区占去 10%,冻土地区占去 4%,沙漠地区占去 20%,陡坡、沟谷地区占去 16%,剩下可以供我们人类利用的土地仅仅有 50%。现在,地球上共有耕地 13 亿公顷,中国占有耕地数量排在美国、印度、俄罗斯之后,仅为 1. 22 亿公顷。

土壤是非常珍贵的。人们都知道地球厚度即地球半径大约为6370 千米,而地表的土壤只有几个到几十个厘米的厚度,能达到几米厚度的极少。地表上如此薄薄的一层土壤,却维持了各种花草树木与各类庄稼的正常生长。土壤不但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让动物和人类得以生存,还提供了丰富的药用植物与工业原料、能源资源,让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科学家们曾给出这样的计算结果:地球土壤创造的生物物质总量已经达到 4 × 1027吨,即 4000 亿亿亿吨,相当于地球水圈质量的 16 倍,或相当于对流层大气质量的 30 倍。可见,地球土壤作出了何等惊人的贡献。而且绿色植物通过自身的叶绿体,利用太阳光的能量,把吸进的二氧化碳与水分子合成为储藏热能的有机物; 通过光合作用过程,还可以释放出大量的人类与动物不可或缺的珍贵氧气。从而使地球早期的原始大气 (二氧化碳、甲烷、氨气、氢气和水汽) ,逐渐增多氧气,组成更加适合于动物与人类需要的现代空气。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细菌来自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养菌和腐物寄生菌,以及随动物排泄物及其尸体进入土壤的细菌。它们大部分在离地面 10 ~ 20 厘米深的土壤处存在。土层越深,菌数越少,而暴露于土层表面的细菌由于日光照射和干燥不利于其生存,所以数量少。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另外还有真菌、螺旋体等。土壤中的微生物绝大多数是对人体有益的,它们参与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分解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固定大气中的氮,供给植物利用。土壤中还可以分离出许多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进入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

理想的土壤成分是矿物质占其中的 45%,空气和水分各占25% 左右,有机物质占 5% 。另外,有关土壤营养元素之说,是指土壤中有 N (氮) 、P (磷) 、K (钾) 、Ca (钙) 、Mg (镁) 、S(硫) 、Fe (铁) 、Cu (铜) 、B (硼) 、Mo (钼) 、Se (硒) 、Mn(锰) 、I (碘) 、Cl (氯) 、Na (钠) 、Si (硅) 、Co (钴) 、Ti(钛) 等植物生长所需的元素。O (氧) 、C (碳) 、H (氢) 三种元素植物也需要,但是它们是由空气来供给的。根据植物对土壤中不同的营养元素吸收量的差异,一般将它们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需要吸收的大量营养元素,包括 N,P,K; 第二类是需要吸收的中量营养元素,包括 Ca,Mg,S; 第三类是需要吸收的微量营养元素,包括 Fe,Mn,B,Zn,Cu,Mo,Cl,Se 等。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决定其对植物吸收的有效性,通常是离子状态的营养元素才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

农作物各种必需的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当某种营养元素在农作物体内缺乏时,会导致一系列物质代谢和运转上的障碍,而使其表现出某些特殊的症状,也称为营养元素 “缺乏症”或 “生理性病害”。玉米需要大量的氮元素。如果缺乏,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苗期缺氮元素,植株生长缓慢,株型细瘦,叶片呈黄绿色,抽穗迟。旺盛生长期缺氮,叶片呈淡绿色,老叶从叶尖沿着中脉向叶片基部枯黄,枯黄部分呈 “V”型,叶缘仍保持绿色而卷曲,最后全部干枯,果穗小,产量低。马铃薯缺磷元素时,植株细小,叶柄和小叶向上直立,叶片缩小,色暗绿,块茎易发生空心,薯肉锈斑,硬化煮不烂,产量低。大豆缺钾元素时,老叶边缘变黄,逐渐皱缩向下卷曲,但叶片中部仍保持绿色,而使叶片残缺不全,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能力下降; 生育后期缺钾,上部小叶柄变棕褐色,叶片下垂而枯死,种子不饱,种皮皱缩。水稻缺硫元素时,叶色全面退绿,呈淡绿色或黄绿色,叶细窄,分蘖差。大豆缺硫元素时,上部叶片叶色变淡,新叶黄化。玉米缺硫元素时,新生的叶片和鞘茎呈淡绿色……农作物生长离不开土壤,植物养分的 60% ~70%是从土壤中吸收的。土壤养分种类很多,应根据作物吸收利用情况合理施肥。包括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的配合,各种营养元素如氮、磷、钾之间的比例,化肥品种的选择,经济施肥量,适宜的施肥时期和方法。合理施肥所要求的两项重要内容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提高经济效益,增产增收。

人类生活在地球的生物圈中,土壤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同水和空气一样,都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人类由土壤取得饮水和动物性或植物性食物,并在土壤上从事各项生产活动,土壤是人类宝贵的资源之一。人类依靠土壤生存,人类活动也可以影响土壤环境; 人类和土壤之间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土壤解剖图

(资料来源: 作者提供)

关爱地球母亲

土壤中微生物的来源

(资料来源: 作者提供)

关爱地球母亲

金色的麦田

(资料来源: http: / /www. haiyang2012. com)

关爱地球母亲

桃树林

(资料来源: http: / /blog. tznews. cn)

关爱地球母亲

热带雨林

(资料来源: http: / /www. fxqx. net)

关爱地球母亲

茂密的油菜花

(资料来源: http: / /www. 6long. com)

关爱地球母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