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VS人工,翻译前景知多少

如题所述

语言的分别,历来是人类交流和发展的障碍!

据《圣经》说,最早是,所有人类都讲一种语言,有着一种口音,交流起来很方便。大家人多力量大,就合计着干点大事。商量来商量去,就准备建一个能通往天堂的高塔。

巴别塔越修越高,最终惊动了上帝。塔要修到天上来,这还了得。为了阻止人类,上帝想了一招,变乱人类的语言,使大家言语不通。

说啥话都听不懂,还修啥塔?于是,人类就作了鸟兽散,修塔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这个塔,后人就取名为“巴别塔”,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语言能够沟通,事半功倍;语言沟通不了,不仅啥都干不了,甚至可能因为误会,引发各种争端乃至战乱!

然而,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巴别塔即将被重建了。

如今的翻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众多互联网巨头都想分一杯羹,谷歌、微软、百度、阿里、腾讯都在加紧发布自家的翻译产品。

从国内市场来看,竞争如火如荼。

去年9月,百度在日本发布了智能翻译机。可在中英、中日等多种语言互译模式中流畅识别,一键翻译,还能为手机、电脑等设备提供WIFI。

同年,腾讯也推出了一款名为“翻译君”的翻译软件。该软件驱动内核为AI,采用NMT(神经网络机器翻译)+语音识别等先进技术,能够实现同声传译功能,且支持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应用及实时会话翻译等内容。

去年,一直在语音交互方面有深入研究的科大讯飞推出了智能翻译产品“晓译翻译机”。内置语音识别技术,配合运算芯片可实现中英离线互译,也能做到不受网络环境限制

甚至连电商也开始涉足AI翻译领域。去年8月,京东推出了一款可进行多国语言实时翻译的“准儿翻译机”。

虽然AI翻译技术的革新让人十分欣喜,但在技术层面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腾讯同传”在这次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就受到特定语境的一定影响,出现车祸现场,这也是 AI 翻译技术一直渴望攻克的难点。

此前,腾讯翻译君负责人李学朝就告诉经济之声记者,目前,AI同传还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在人数多、语种多、专业度高、覆盖领域广的场景和语境下,都会加剧AI同传的难度。

对此,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也表示,这不仅仅是腾讯的问题,也是现在所有做翻译,包括科大讯飞在内,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今年5月26日,科大讯飞的副总裁李世鹏在“创新中国·AI科技领袖”峰会”上做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他指出,未来有一天,人工智能听写软件将取代会议速写。

那么,同声传译会不会也被逼上绝路?

不会!

李世鹏进一步解释:翻译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我们有了人工智能,可能不再需要那么多人去翻译,但是人的作用依然十分必要。

对于日常对话,人工智能可以做的很好。但假如有一天,有一位学者讲了一个公式,人工智能就会出现比较多的差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人去介入。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有意思,它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在过程中,人为对翻译结果进行纠正,结果反馈到人工智能系统,促进系统一步步的迭代更新。人的翻译还会自己判断并主动纠正讲者明显的口误,而机器则很难做到这一点。

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是口译还是直接对话都需要同传来完成,不会有被服务方只聘用其中的一个职能。也就是说,AI同传不仅要学会翻译,还要学会聊天。而在这一块儿,机器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那么,AI同传的用处在哪里呢?

1.AI共享同传,仅针对普通人的市场

人们出国旅游,常常会遇到语言沟通问题,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起一个专业的口语翻译。这时候,如果一个可穿戴设备亦或者一部手机就能为你同声传译,想必会减少很多人的出国成本。

如此,AI同传只是更加惠民而已,却不会取代在某个特殊场景比如金融会议、医疗会议等更加专业的人类同传。

将AI同传与硬件设备相结合,创造切实可用的语音接口,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用户在移动终端、可穿戴、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智能设备的体验,真正在交互层面实现智能时代的人机结合。

2.AI同传成为同声翻译的考官

同声传译需求量成倍增加,但是合格的同声传译的数量却增长非常缓慢。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机构来负责同声翻译的相关事宜,也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对同声翻译的工作进行考评。人们可以利用AI数字化、标准化等特点,以数据库为依托,将AI训练成单一功能性的考核机器,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对同声传译员进行考核和评级,从而规范人才市场。

这里或许可以参考驾驶培训机器人,将AI同传可以在各种场景里,去观察、判断考生的翻译能力,以及考生对翻译规则的熟悉、理解程度。这个系统可以减少考试员的劳动强度和人为因素,确保考试公平、公正,考核方法科学准确。

简单来讲,ai并非取代人类的翻译能力。而是更加方便人们的工作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