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
10. 我们当地的风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风俗的演变,激发学生传承优良风俗的情感。
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风俗的演变,激发学生传承优良风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有关我国民风民俗的 PPT。
学生搜集被淘汰或变革的风俗等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了解风俗的演变,激发学生传承优良风俗的情感。
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新知探究。
(一)小调查
学生通过翻阅图书、上网或者采访长辈等途径,调查自己所生活的地区有哪些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汇报自己的小调查。
每个小组选择1名同学的调查表在全班交流展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
(二)辩一辩
有些风俗不符合时代需要,应该淘汰,但是对另外一些风俗的保留与否,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放鞭炮,有的人觉得应该延续,而有的人却认为应该淘汰。
支持观点1的为正方,支持观点2的为反方,进行辩论。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放鞭炮会加重对我们生活环境的污染。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少燃放烟花爆竹。
(三)阅读角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明的时间在4月5日前后,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除了祭奠逝去的亲人,在这一天人们还会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作“踏青节”。
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感念祖恩、激励后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清明时节凭吊革命先烈,也已经成为小学生的常规活动。
(四)知识窗。
重阳节的日期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因为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这些活动综合而成为“登高会”,也叫“茱萸会",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茱萸节”。为了保护和延续这个风俗,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活动园
大家分头收集,开个重阳诗会吧!
布置任务。学生分头收集。下节课开重阳诗会。
三、师总结
中华传统风俗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一些优良的风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令人痛心。国家在努力地保护这些传统风俗,我们也要极力传承这些风俗,保护好我们优良的文化遗产。
当堂检测
填空。判断。
一、填空。
1.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
2.清明节三时也叫(三月节),至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3. 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一些(优良的风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令人(痛心)。
4.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重阳节是在农历的(9)月(9)日,又叫(老人节)。
二、判断。
1.很多传统节日都没有传承的必要,应该淘汰。(X)
2.燃放烟花爆竹才有过年的气氛,因此在过年时要大力提倡燃放烟花爆竹。(X)
3.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4.清明节又称踏青节。(√)
5. 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
6.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春节日益成为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和精彩舞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