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二则教案设计文言文两则导学教案

如题所述

文言文二则教案设计,文言文两则导学教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学奕》是一篇叙事明理的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讲述了围棋高手弈秋教两个学生学下围棋,因两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二人学习结果也迥异不同的故事。告诉人们,并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别,而是后者不用心学习,三心二意,自然学不好知识。故事告诫人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课文文辞凝练,寓意深刻,是孟子的传世名篇。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的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
  《文言文两则》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小学生第三次接触文言文。尽管学生以前接触了两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方法已有了接触和了解,但前两篇相比本文来说比较浅显。因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因此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从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句把句子读通顺。
  【教学目标】
  1.学习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内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节奏停顿得当、讲究抑扬顿挫。
  3.理解重点词句,能从课文中领悟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一定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教法学法】
  范读示范法、朗读指导法、点拨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2.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读“单元导读”。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二、简介孟子,导入新课。
  1.出示名言,指名朗读。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问:大家知道这些句子出自何处吗?(《孟子》)
  你对孟子这个人又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之作——《学弈》。(板书课题)
  “弈”字是什么意思?“学弈”呢?
  三、范读引领,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个别难度的句子,对照译文多读几遍。同时圈出难理解的词语,在相应的地方标上注释或记号。
  2.解决生字词。
  ì hóng hú zhuó fú ǐ
  学 奕 鸿 鹄 弓 缴 弗 若 之 矣
  3.教师范读。要求:边听边想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平时读课文有什么不同?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总结:老师读的速度比较慢;在句中的停顿比较多;读出了不同句式的语气。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通过指名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练读,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难度通顺的困难。
  四、研读探究,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2.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五、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3.学习的结果不同是智力的问题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六、再读课文,总结学法。
  1.自由读课文,试着背诵。
  2.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课文的?
  总结:多朗读----看注释----懂句意----释全文----明道理
  七、作业超市。
  自选其二:
  1.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分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本剧。
  3.选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的文言成语故事,并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学习。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 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 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第二课时
  一、品读名句,激趣导入。
  1.出示孔子名句:“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子名丘,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教过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可谓学识渊博,可他也曾被难住过,想不想知道是谁,用什么问题把他难住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中的第二则文言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交流共议。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学。 辩斗:辩论,争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师追问:关于这句话,你还了解什么?
  预设生答:全文总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场人物有三个:孔子和两个小孩
  孔子虚心,不耻下问;两小儿的辩论很精彩,连孔子都吸引了。
  指导朗读:你想怎样读这句话?指两生读,评价,自读。
  ②一儿曰:我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 去:离。 日中:中午。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中午时候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近。
  引领学生理清两个小儿的观点。相机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远
  一儿 远 近
  ③一儿曰:日出处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一儿曰:日出处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及:到。 盘盂:盛东西用的器皿。 为:原因。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
  理清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大:如车盖) 远 (小:盘盂)
  一儿 远 (冷:苍苍凉凉) 近 (热:如探汤)
  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视觉和感觉)一个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初升时离人远。同样的事物太阳,两个小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来,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④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知:知识。
  整句话的意思说,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多呀?
  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对两个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辩论,竟然不能决也。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还不够发达,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就是渊博与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识。)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2.你赞同哪一个小儿的观点,请你用科学知识说明你的观点。课后查一查相关资料吧。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儿 近 (大:如车盖) 远 (小:盘盂)
  一儿 远 (冷:苍苍凉凉) 近 (热:如探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