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调汉语声调系统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汉语声调系统,尤其是中古时期的四声,对于理解现代汉语的声调划分具有重要价值。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这是经过历史文献《切韵》的明确记载和《诗经》、《楚辞》等诗歌押韵现象的验证,其可靠性不容置疑。


例如,《诗经》中的一些章节,如《公刘》和《七月》,显示了中古平声字和上声字的固定押韵模式。如果中古的声调与现代不同,这些押韵现象将无法成立。另外,《召南.有梅》中的押韵情况,每章一韵且声调各异,也证实了上古与中古相同的四个调类存在。


从中古四声到现代汉语,声调有所变化。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以声母的清浊为划分标准。如“公”在中古为清声母平声,现代读作gōng(阴平),而“驼”为全浊声母平声,现代读作tuó(阳平)。这种分化在现代方言中很常见,表明其音变发生的时间相对较晚。


中古的上声在现代汉语中,全浊声母的字变为去声,如“杜”在现代变为去声。这种变化在唐代末年已经开始,并在南宋时普及全国大部分方言。入声的变化则更为复杂,全浊、次浊声母字分别变为了阳平、去声,清声母字变为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入声的消失通常发生在入声韵尾丢失之后,如《韵学集成》中仍保留有入声,但注明“中原雅音”读音,表明北方方言早已有入声的消失迹象。北京话入声的消失则是在十七世纪初,顺治帝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中有所反映,入声韵大部分并入了其他声调。




扩展资料

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形式,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音乐中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可以用音阶来模拟,学习声调也可以借助于自己的音乐感。但要注意声调的音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声调的升降变化是滑动的,不像从一个音阶到另一个音阶那样跳跃式地移动。声调的高低通常用五度标记法:立一竖标,中分5度,最低为1,最高为5。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