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跳楼自杀屡见不鲜,“高考决定命运”这种说法需要被推翻吗?

如题所述

          根据公开的投档值,就在昨天高考第一天,河北平泉一名高考生从7楼跳下,经抢救无效死亡。这是他第三次参加高考。当他母亲外出买早餐时,他从七楼的露台上跳了下来。他出生于1998年,只有20岁。这种悲剧,就像一个魔咒,越来越折磨人,越来越上演。去年,辽宁省朝阳市一名21岁的学生从楼上跳下,轻轻松松地生了孩子。他的父母说是因为考试前压力太大。前年,内蒙古乌拉特县女孩赵某在参加完高考第一次考试后,从楼上跳下自杀。再往前看,2013年,四川崇州一女孩在二次高考失利后,选择割腕、喝农药结束生命。有人认为,只有考上名校,才能有光明的前途。有人甚至认为“985考试不及格就是人生的失败”。“高考决定命运”的教化在实践教育中是否需要颠覆?面对高考学生自杀,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这样的消息令人伤心。正是高考的高期望把他们逼到了最后。别以为好的高考会带来光明的未来。不要以为高考失败(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会导致前途暗淡。所以,定个目标,一定要去某个学校。这将导致严重的心理压力,并最终崩溃。


         近年来,考生自杀问题大多发生在返校学生身上。通常,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复读的目的是进入一所更好的大学。如果审查失败,他们可能会绝望。对于那些反复复读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在增长,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如果不这样做,他们会感到沮丧。


        这就是高考命运的变化给他们带来的桎梏。有人说,高考的命运是不能改变的,但如果不能改变,就必须改变。事实上,这夸大了失败和失败对生活发展的影响。包括高职在内的普通高校的高考一定比重点大学差吗?我们不一定不能忽视它。即使你没有被任何学校录取,你也可以参加技能培训,学习手艺,自己谋生,甚至创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最近几年经常可以听到高考生跳楼的事,这主要还是孩子的压力太大。父母把所有的压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承受不住就会崩溃,想要解脱的时候,就会选择跳楼。这和“高考决定命运”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这种说法没必要去推翻。

1、为什么会有高考生跳楼

现在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梦想可以在孩子身上发光。从小就教育孩子,让孩子长大之后成龙成凤。虽然家长对孩子很用心,但是压力大是会让一个人崩溃的。特别是在高考之后,有些孩子感觉自己考得不好,面对父母的责问,只能选择跳楼。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不要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给孩子制造压力。我们辛苦工作,不就是为了让他们开心吗?

2、高考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

以前的时候人们认为“高考是可以改变命运的”,这句话本身没有错,错在人们不理解它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但是高考并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不能灌输这种想法。成功的方式有很多,高考失利并不算什么,没必要逼着孩子复读之类的。虽然名牌大学对孩子以后有帮助,但是我们更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有时候父母的“好”,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参加高考的孩子已经算是半成年了,他们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没必要把所有事都规划好,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冒险。人生正是因为有了选择,才会多姿多彩。尊重自己的孩子,让他们选择自己的人生。

第2个回答  2020-08-07
每年高考结束到成绩公布这段时间,咨询考生心理问题的门诊数量都会激增,大家更是不时能看到有考生离家出走、自杀这样的社会新闻见诸报端。
如果我们归纳梳理一下高考后的心理表现,会发现考试失利的考生更容易焦虑和抑郁,而那些成绩出众的孩子,则有可能倾向于放纵与迷茫。

不能承受之重焦虑和抑郁

人们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高考的残酷竞争,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过早的感受到了这种残酷。在目前主要以成绩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下,从老师到家长,都在有意无意地给孩子灌输一种“成绩决定论”, “别的你别管,把书读好”!
在这样一种价值评价标准的主导下,家长给孩子寄托了太多的期望,父母对孩子教育花费的心血,无形中的各种压力,让孩子不敢“失败”,害怕面对“失败”,这无形的重量,变成了孩子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一旦高考发挥不好或考试失利,考生很容易陷入“我没有用”“对不起爸爸妈妈”一类的自我怀疑和价值焦虑当中,害怕知道成绩,更害怕面对家长和周围人的关注,变得内心抑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茶饭不思,动不动就发脾气。
而且,不少孩子在高考前就往往已经积累了很多的负面情绪,在高考冲刺的日子里被推着向前而无暇他顾,所以高考之后的等待期就成了一个触发的时间节点,那些在焦虑和抑郁情境中走不出来的孩子,最后可能以离开出走,自残自杀这样一些出乎意料的方式,来完成内心的“自我表达”和“解脱”。

无法承受之轻,放纵与迷茫

对于成绩好的考生,他们虽不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却可能被目标达成之后的空虚和无意义感所困扰。
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好学生”——他们的生活意义,几乎完全建立在学习之上。当高考结束,考上好大学的目标顺利达成,也获得了父母和他人的认可,自己却突然不知道该干什么,因为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变得迷茫而不知所措。这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第一是你想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第二是你得到了",所强调的正是这样一种人生的处境。
怎么打发这种无聊和空虚呢?有的孩子会选择放纵自我的方式,没日没夜通宵地打游戏,和朋友同学一起大吃大喝,甚至为了寻找刺激而去飙车、吸毒,这在现实中也并不少见;有的孩子则终日无所事事,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始终找不到生活的方向......
那么,在高考之后,当我们察觉到了孩子的心理异常,又该如何陪他们走过这段人生路,避免悲剧的重演呢?

对于考生:

1. 调整身心放放空
当考生从应对高考的紧张应激状态中突然松弛下来,身心会感觉特别的疲惫。所以高考后的这几天,我们可以先放空一下自己,什么都别想,去感受和适应身体恢复的节奏,让自己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的饮食就够了。
2. 给自己找点事
高考之后,生活一下子没有了重心,原先精确到分钟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统统作废,父母也给了充分的自由,这时候多出来的时间反倒显得无所事事了。这时候,以前被学习“耽误”的兴趣爱好,可以拾起来了,充满爱好的人生,是从来不会无聊的;也可以帮父母做做家务,这样上了大学,才能学会独立生活。当我们有事可做,也就转移了关注点,不会时时想着成绩的事了。

对于家长:

1.别对成绩过度关注
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家长和周围人的“关心”。从发展心理学来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烈,对外界的反应非常敏感,很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高考之后,孩子需要面临来自父母、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等周围人投来的不断关注和询问,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在少盘问孩子成绩的同时,做孩子的“挡箭牌”巧妙挡下各方的“关心”,让孩子明白你的呵护。

2.帮助孩子面对“失败”
不敢失败的孩子,就像温室中的花朵,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很难过好这一生。我们的教育所欠缺的,不是教孩子如何成功,而是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而作为家长,不妨放下大人的姿态,像个知心朋友一样,通过说故事的方式去跟孩子聊聊自己的“失败黑历史”,在讲述中表达坦然面对得失的人生态度,告诉孩子失败或成功,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管怎么样,你都还有爱你的爸爸妈妈。
3.适度表示肯定:
对于高考失利的孩子来说,家长在考试前后一热一冷的态度反差,很容易刺激到他们,让孩子觉得高考成绩等于父母的爱,考试失败也就失去了父母的爱和认可,由此变得自卑而敏感。
哪怕孩子考试失利,我们依旧可以通过夸奖孩子、送礼物、带孩子旅行散心等方式,给孩子传递一个积极明确的信号:你已经很努力了,爸爸妈妈不会因为高考成绩,而改变对你的关爱。这样,孩子就能丢掉包袱,重拾生活信心。
4.让孩子有爱好多阅读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固然是生活的重心,但只围着学习打转的生活,必然是枯燥而乏味的,孩子的价值视野和生活心态,都容易变得狭隘而封闭,看到不到人生有各种可能性,容易一条道走到黑。
对于家长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培养孩子的爱好,和他一起阅读。孩子在寻找和发现兴趣爱好的过程中,会体验到生活的有趣和美好,发现在学习之外,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去追求、去享受。
引导孩子读一些名人传记、心灵书籍、哲理美文等,让孩子在阅读中充实自己,扩大人生视野,再面对生活问题的时候,就不容易陷入一时一地的成败得失。
5.重视心理干预和疏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段时间,请家长们务必关注孩子的内心变化,如果孩子存在诸如烦躁、心情低落、失眠、沉默,或在言语中表达出一些轻生的念头等情况,一定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的时候,带孩子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干预。

树苗心理 | 树先生
更多专业的心理学文章和回答,请关注:公众号(树苗心理)
第3个回答  2019-10-30
我觉得高考决定命运这种说法是不应该被推翻的还是很正确的。
第4个回答  2019-10-30
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可能被推翻,因为这是国家招揽人才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