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文章!!!!!!!!

急求一篇三生教育的活动方案!如回答全面,必有重赏!
要有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
六年级的,谢谢啦!!!!!!

“三生教育”是去年由云南省首创的一门全新的课程,并在省内进行试点,之后在省内迅速引起强烈反响,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受到广大师生\家长的普遍欢迎。有的学校甚至把“三生教育”作为全面提升学校档次的手段加以重视。省教育厅对“三生教育”的重视,体现在三方面:1、把“三生教育”列为今年省教育厅十大重点工作之一;2、决定从今年起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实施“三生教育”,部份地方课程将让位于“三生教育”。3、使用好命题权,在高考、中考、会考中要有,或适当渗透“三生教育”的内容。
小学阶段主要在三、五年级集中开设该门课程,其它年级没有教材,但要在学科中进行渗透与整合。
三生教育到底是怎样的一门课程,按我的理解,说鲜新也新鲜,说不新鲜也不新鲜。
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滋生了许多腐朽思潮,人们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被扭曲,许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受不到活着的乐趣和生存的意义,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贫乏的精神生命导致许多青春年少,烦恼焦虑、恐惧、痛苦、封闭、扭曲,甚至疯狂。例如: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词(郁闷,活着没意思,太累)偶尔会看到有的青少年身上刻着“生为何欢,死为何惧”的字样,“自杀事件”等。在这样一个民族精神缺失的时候提出“三生教育”具有它的时代意义。所以说它新鲜。
说它不新鲜,是因为,自有人类教育的一天起,人类都在做“三生教育”的工作,教会学生认字,教会学生算帐,那不是生存能力的教育是什么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体艺术等教育,旨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好习惯,感受生活之美,不是生活教育又是什么?
安全教育,生物学,生理学等不是“生命教育”那又是什么?所以说“三生教育”也不新鲜。
只不过,今天我们把“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它更严密,更系统。从广义上说,我们可以把教育的全部都理解为“三生教育”。我们今天所指的三生教育是“狭义的三生教育”:1、传统的“三生教育”是零星的、随意的,而现在更加全面系统;2、传统的教育侧重于认知,情感的体验,行为的实践被轻视或忽略,而“三生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要在体验和实践中全面提升认知;3、“三生教育”从生命体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入手,而传统教育往往认为那些过于简单而被忽略。例如:教学生收拾书包,购物、交友、合作、感受恩、化作矛盾等。
当看到学校安排的这一次发言时,我也在想,老师们更关心的是三生教育怎么开展的问题。即:教材怎么使用,课怎么上,活动怎么开展等问题。但我想,这一次到昆明学习,精华就是6堂示范课和先锋小学的一个主题活动,这些我把教学光盘带回来了,建议学校组织观看,或授课教师个别使用,这样可能领悟得会更真切,避免我介绍得不全不透。我想,今天我们还是先解决认识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三生教育”的精神实质,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教学设计的目的。因此,本次发言,理论的比重大了点儿。
下面,我就围绕:什么是三生教育?为什么要开展“三生教育”“怎样开展三生教育”作一个阐述。
一、什么是“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从根本讲,“三生教育”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的事业。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等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的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今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若干方面组成;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二、为什么要开展“三生教育”
首先,实施“三生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集中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体现在人的素质的提高上。“三生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使人真正成其为人的教育,是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教育。
其次,实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根本理念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内在发展、和谐成长,具有基础性、主动性、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征。“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再次,实施“三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现代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坚守教育公平,适应当代、引领未来的事业。现代教育具有人本化、大众化、社会化、国际化、现代化和公平性、民主性、科学性、法制性、创新性等特点。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本质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核心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发展现代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发展现代教育,事业发展是根本,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是核心。“三生教育”立足于帮助个体成长,着眼于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着力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培养建设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
第四,实施“三生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立足点;更是当代教育实践的共同价值追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三生教育”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高度,从人文关怀的高度出发,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开展教育,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第五,实施“三生教育”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家庭幸福必须以家庭成员的幸福追求为前提。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建立高尚的幸福观,去追求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是实现家庭幸福的基础。家庭幸福以每个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为标志。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和谐,是生命的和谐、生存的和谐、生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三生教育”,对帮助学生增强爱心、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从小树立正确的家庭幸福观,培养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激情、理智和意志力,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怎样开展“三生教育”
(一)“3、5、7”开展三生教育的3个途径指:家庭(基础),学校(关键)和社会(保障);5种方法指:主体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认知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之以意,固之以行。)行为教育(作出示范。树立榜样),差异教育(分类指导,分层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教育(全体学生,全面发展);7大原则:人本性原则,求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规约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整合性原则(整合各种教育要素),创新性原则。
(二)“三生教育”的目的在于构建生命体完满的精神世界,怎样开展,我认为归结为八个字“经历、感悟、体验、震憾”。无论是主题活动还是课堂教学都要坚守在活动中悟理,在实践中体验,最好在一定情境中触及到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部份生产心灵的碰撞,达到心灵的震憾。
1、经历。课堂的价值在于生成。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是“三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课堂上要创设情境,模似社会生活背景,组织认知或实践活动。例如:一个白人老师抱着作业走进教师,对学生说:“这次作业得A分的白人可以领到一张优等餐券,但得A分的黑人不可以,最多只能领到一张二等餐券。”话还没说完,黑人学生开始起哄,怒目圆瞪,对着老师吐口水,面对得意洋洋的白人学生动粗,拉扯,扭打成一团,一个教室乱糟糟的。这时,老师示意大家安静,揭示了什么叫“种族歧视”,让学生明白国与国或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歧视将会引发流血冲突,甚至战争……让学生明白“歧视”多么不应该。还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个美国老师在上课,10多位领导来听课,内容是购物,这位老师只是把钱分给各位学生让他们去买,半小时后回来汇报,学生一个个拿着钱跑了,教室 里只有听课的老师空荡荡的坐着……
2、感悟。课堂上,老师要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对艰深晦涩的道理很难懂,对空洞的说教不感兴趣,更爱听故事等特点,运用精典的,能打动人的案例,故事,小品,活动等让学生从中去感悟其中的“理”。
3、体验。生命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现在不少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活动少了,作业多了,忘记了生命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学生生命个体的活力来源于对生命的体验过程。缺少生活体验的过程,再鲜艳的花朵都会枯萎,再有活力的生命都会枯竭。因此,应该十分重视体验过程,体验分为情感体验和实践体验。有这么一个案例,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珍贵,亲人之间血脉相连,谁也离不开谁。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每个学生亲人的名单发到学生手中,把要求告诉学生:“老师手中的这40枝笔有神奇的功能,用它勾掉谁的名字,谁将马上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今天的作业就是请你们勾完,交给我,至少要勾掉一个。”整整过了10分钟,没有一个完成,有的学生已经泣不成声了,这样1份特殊的作业,使学生经历了最艰难的抉择,最痛苦的体验,最后他们明白:所有亲人都很重要。
组织学生野外“寻宝”(干柴,野菜等),集市上“卖宝”购买“战利品”庆功的活动,学生既亲近了大自然亲近社会,又增长了才干,体验了“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喜悦”。以上两个事例分别是情感内化体验,实践活动体验的事例。老师应善于发现和利用简单,易行的教育机会。
4、震憾。通过教育的影响,通过精典的案例,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心灵碰撞,受到震憾、从认知、情感到行为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培养一个个积极向上的,心智健全的人。例如:“蝴蝶蜕变”“蓝丝带的故事”。
(三)简要说明
1、教材解读。教材编写体例主要以活动主题的方式呈现。每个主题一般由“故事屋,活动园地,童言畅谈,心语点灯,行动舞台”五个部份组成,根据内容,有些主题不一定五个部分都齐全。本册教材供三,五年级使用1年,老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实际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及顺序,在领会偏者意图的基础上可以突破教材,超越教材(替换、置换、取舍)这套教材贴近学校,贴近家庭,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家长,贴近老师,务实性很强。
2、备课。多角度,多层面挖掘最富有感染力,能打动学生的教育素材。要让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从知、情、意、行均有明确的连贯性。教案撰写一般采用的模式是:教材分析、活动理念、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3、上课。“三生教育”课类似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常以精典的案例(游戏、故事、小品、生活片段等)为载体,在互动的过程中感悟、化内。应准备充分,提前预设,课堂上把活动做透彻,避免“雨过地皮湿”流于形式。
4、学科渗透。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演练,开展“法庭辩论”赛,“求职演说”安全教育中,面对地震、火灾、暴徒等的逃生自救演练,体育课中意外受伤的处理,意志力的磨炼等,本着挖掘与整合的原则。例如:低年级练习写话,可布置学生回家去,亲一下妈妈,并对她说:“妈妈,我爱你。”观察妈妈脸上的变化和反应写一段话。让妈妈写下感受再让孩子看,再让孩子说说看后的感受。这样不仅使孩子提高了观察能力,丰富了写作素材,还让他们明白爱在亲人之间的传递是多么美好。
5、主体实践活动。除了因地制宜开展小种植,小养植,小制作,小发明,公益劳动等外,和学生一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穿衣、叠被、交友、合作收拾文具,锁门关窗一笔一画写字,爱护花草树木,主动捡起废纸这些教育素材都可以放大,指导学生实践。
6、主题教育。可结合当前时事及中国传统的节日(几乎每月都有一个)例如:植树节,3.15,地球日,感恩节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应充分准备。
7、校园文化。除了认知,情感,我们还应注意熏陶。因此,学校可利用校报,学报,简报,宣传栏,黑板报,电子屏幕,广播,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对“三生教育”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也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相结合。例如,学校倡导全校诵读《弟子规》就可以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品位。如果我们能每天在黑板上抄一条,背一条,做到一条,那作用也会非常大。
生命、生存、生活是永恒的话题,“三生教育”也必定是永恒的话题。“三生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愿我们的老师在“三生教育”的领域获得惊喜,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09
“三生教育”是去年由云南省首创的一门全新的课程,并在省内进行试点,之后在省内迅速引起强烈反响,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受到广大师生\家长的普遍欢迎。有的学校甚至把“三生教育”作为全面提升学校档次的手段加以重视。省教育厅对“三生教育”的重视,体现在三方面:1、把“三生教育”列为今年省教育厅十大重点工作之一;2、决定从今年起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实施“三生教育”,部份地方课程将让位于“三生教育”。3、使用好命题权,在高考、中考、会考中要有,或适当渗透“三生教育”的内容。
小学阶段主要在三、五年级集中开设该门课程,其它年级没有教材,但要在学科中进行渗透与整合。
三生教育到底是怎样的一门课程,按我的理解,说鲜新也新鲜,说不新鲜也不新鲜。
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滋生了许多腐朽思潮,人们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被扭曲,许多人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受不到活着的乐趣和生存的意义,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贫乏的精神生命导致许多青春年少,烦恼焦虑、恐惧、痛苦、封闭、扭曲,甚至疯狂。例如: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词(郁闷,活着没意思,太累)偶尔会看到有的青少年身上刻着“生为何欢,死为何惧”的字样,“自杀事件”等。在这样一个民族精神缺失的时候提出“三生教育”具有它的时代意义。所以说它新鲜。
说它不新鲜,是因为,自有人类教育的一天起,人类都在做“三生教育”的工作,教会学生认字,教会学生算帐,那不是生存能力的教育是什么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体艺术等教育,旨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好习惯,感受生活之美,不是生活教育又是什么?
安全教育,生物学,生理学等不是“生命教育”那又是什么?所以说“三生教育”也不新鲜。
只不过,今天我们把“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它更严密,更系统。从广义上说,我们可以把教育的全部都理解为“三生教育”。我们今天所指的三生教育是“狭义的三生教育”:1、传统的“三生教育”是零星的、随意的,而现在更加全面系统;2、传统的教育侧重于认知,情感的体验,行为的实践被轻视或忽略,而“三生教育”的价值就在于要在体验和实践中全面提升认知;3、“三生教育”从生命体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入手,而传统教育往往认为那些过于简单而被忽略。例如:教学生收拾书包,购物、交友、合作、感受恩、化作矛盾等。
当看到学校安排的这一次发言时,我也在想,老师们更关心的是三生教育怎么开展的问题。即:教材怎么使用,课怎么上,活动怎么开展等问题。但我想,这一次到昆明学习,精华就是6堂示范课和先锋小学的一个主题活动,这些我把教学光盘带回来了,建议学校组织观看,或授课教师个别使用,这样可能领悟得会更真切,避免我介绍得不全不透。我想,今天我们还是先解决认识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三生教育”的精神实质,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教学设计的目的。因此,本次发言,理论的比重大了点儿。
下面,我就围绕:什么是三生教育?为什么要开展“三生教育”“怎样开展三生教育”作一个阐述。
一、什么是“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从根本讲,“三生教育”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的事业。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等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的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今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若干方面组成;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二、为什么要开展“三生教育”
首先,实施“三生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集中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体现在人的素质的提高上。“三生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使人真正成其为人的教育,是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教育。
其次,实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根本理念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内在发展、和谐成长,具有基础性、主动性、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征。“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再次,实施“三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现代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坚守教育公平,适应当代、引领未来的事业。现代教育具有人本化、大众化、社会化、国际化、现代化和公平性、民主性、科学性、法制性、创新性等特点。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本质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核心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发展现代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发展现代教育,事业发展是根本,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是核心。“三生教育”立足于帮助个体成长,着眼于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着力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培养建设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
第四,实施“三生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立足点;更是当代教育实践的共同价值追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三生教育”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高度,从人文关怀的高度出发,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开展教育,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第五,实施“三生教育”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家庭幸福必须以家庭成员的幸福追求为前提。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建立高尚的幸福观,去追求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是实现家庭幸福的基础。家庭幸福以每个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为标志。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和谐,是生命的和谐、生存的和谐、生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三生教育”,对帮助学生增强爱心、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从小树立正确的家庭幸福观,培养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激情、理智和意志力,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怎样开展“三生教育”
(一)“3、5、7”开展三生教育的3个途径指:家庭(基础),学校(关键)和社会(保障);5种方法指:主体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认知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之以意,固之以行。)行为教育(作出示范。树立榜样),差异教育(分类指导,分层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教育(全体学生,全面发展);7大原则:人本性原则,求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规约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整合性原则(整合各种教育要素),创新性原则。
(二)“三生教育”的目的在于构建生命体完满的精神世界,怎样开展,我认为归结为八个字“经历、感悟、体验、震憾”。无论是主题活动还是课堂教学都要坚守在活动中悟理,在实践中体验,最好在一定情境中触及到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部份生产心灵的碰撞,达到心灵的震憾。
1、经历。课堂的价值在于生成。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是“三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课堂上要创设情境,模似社会生活背景,组织认知或实践活动。例如:一个白人老师抱着作业走进教师,对学生说:“这次作业得A分的白人可以领到一张优等餐券,但得A分的黑人不可以,最多只能领到一张二等餐券。”话还没说完,黑人学生开始起哄,怒目圆瞪,对着老师吐口水,面对得意洋洋的白人学生动粗,拉扯,扭打成一团,一个教室乱糟糟的。这时,老师示意大家安静,揭示了什么叫“种族歧视”,让学生明白国与国或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歧视将会引发流血冲突,甚至战争……让学生明白“歧视”多么不应该。还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个美国老师在上课,10多位领导来听课,内容是购物,这位老师只是把钱分给各位学生让他们去买,半小时后回来汇报,学生一个个拿着钱跑了,教室 里只有听课的老师空荡荡的坐着……
2、感悟。课堂上,老师要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对艰深晦涩的道理很难懂,对空洞的说教不感兴趣,更爱听故事等特点,运用精典的,能打动人的案例,故事,小品,活动等让学生从中去感悟其中的“理”。
3、体验。生命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现在不少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活动少了,作业多了,忘记了生命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学生生命个体的活力来源于对生命的体验过程。缺少生活体验的过程,再鲜艳的花朵都会枯萎,再有活力的生命都会枯竭。因此,应该十分重视体验过程,体验分为情感体验和实践体验。有这么一个案例,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珍贵,亲人之间血脉相连,谁也离不开谁。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每个学生亲人的名单发到学生手中,把要求告诉学生:“老师手中的这40枝笔有神奇的功能,用它勾掉谁的名字,谁将马上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今天的作业就是请你们勾完,交给我,至少要勾掉一个。”整整过了10分钟,没有一个完成,有的学生已经泣不成声了,这样1份特殊的作业,使学生经历了最艰难的抉择,最痛苦的体验,最后他们明白:所有亲人都很重要。
组织学生野外“寻宝”(干柴,野菜等),集市上“卖宝”购买“战利品”庆功的活动,学生既亲近了大自然亲近社会,又增长了才干,体验了“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喜悦”。以上两个事例分别是情感内化体验,实践活动体验的事例。老师应善于发现和利用简单,易行的教育机会。
4、震憾。通过教育的影响,通过精典的案例,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心灵碰撞,受到震憾、从认知、情感到行为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培养一个个积极向上的,心智健全的人。例如:“蝴蝶蜕变”“蓝丝带的故事”。
(三)简要说明
1、教材解读。教材编写体例主要以活动主题的方式呈现。每个主题一般由“故事屋,活动园地,童言畅谈,心语点灯,行动舞台”五个部份组成,根据内容,有些主题不一定五个部分都齐全。本册教材供三,五年级使用1年,老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实际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及顺序,在领会偏者意图的基础上可以突破教材,超越教材(替换、置换、取舍)这套教材贴近学校,贴近家庭,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家长,贴近老师,务实性很强。
2、备课。多角度,多层面挖掘最富有感染力,能打动学生的教育素材。要让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从知、情、意、行均有明确的连贯性。教案撰写一般采用的模式是:教材分析、活动理念、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3、上课。“三生教育”课类似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常以精典的案例(游戏、故事、小品、生活片段等)为载体,在互动的过程中感悟、化内。应准备充分,提前预设,课堂上把活动做透彻,避免“雨过地皮湿”流于形式。
4、学科渗透。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演练,开展“法庭辩论”赛,“求职演说”安全教育中,面对地震、火灾、暴徒等的逃生自救演练,体育课中意外受伤的处理,意志力的磨炼等,本着挖掘与整合的原则。例如:低年级练习写话,可布置学生回家去,亲一下妈妈,并对她说:“妈妈,我爱你。”观察妈妈脸上的变化和反应写一段话。让妈妈写下感受再让孩子看,再让孩子说说看后的感受。这样不仅使孩子提高了观察能力,丰富了写作素材,还让他们明白爱在亲人之间的传递是多么美好。
5、主体实践活动。除了因地制宜开展小种植,小养植,小制作,小发明,公益劳动等外,和学生一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穿衣、叠被、交友、合作收拾文具,锁门关窗一笔一画写字,爱护花草树木,主动捡起废纸这些教育素材都可以放大,指导学生实践。
6、主题教育。可结合当前时事及中国传统的节日(几乎每月都有一个)例如:植树节,3.15,地球日,感恩节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应充分准备。
7、校园文化。除了认知,情感,我们还应注意熏陶。因此,学校可利用校报,学报,简报,宣传栏,黑板报,电子屏幕,广播,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对“三生教育”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也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相结合。例如,学校倡导全校诵读《弟子规》就可以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品位。如果我们能每天在黑板上抄一条,背一条,做到一条,那作用也会非常大。
生命、生存、生活是永恒的话题,“三生教育”也必定是永恒的话题。“三生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