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正气为人,两袖清风处世 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一身正气为人,两袖清风处世”意思是满身正气做人,清正廉洁当官。形容一个为官之人,不贪不奢,只靠朝廷俸禄,一心为民请命。

一身正气:意思是一身都是正气,比喻做人光明磊落,刚正不阿。

两袖清风:意为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现多比喻为官清廉、不贪赃枉法严于律己的人。

古人穿的衣服,没有有口袋。平民百姓的衣襟向右掩,在腰间束带,随身携带的散碎东西可揣在怀里。官员则穿长衫,袖子特别宽大,便于放些银两、诗词文章等。

古代的贪官污吏却是把受贿的钱财放进自己的衣袖里。倘若官吏廉洁,没有贪赃枉法受贿,衣袖当然是空的,只有“清风”,所以“两袖清风”就成为表官员廉洁的借用语了。

扩展资料

典故

两袖清风的于谦

于谦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书,以廉洁正直,忠心爱国而被后人称道。于谦性格刚强,敢于直言,为官清廉。

宣德五年(1430),河南、山西等地灾荒严重。于谦临危受命,到两地巡查。上任时他轻车简从,不摆锣鼓仪仗,不带卫兵侍从。明查暗访时,更是轻骑而行,从不惊扰百姓。当时,外官每年回京述职,都得向权臣国戚馈赠重礼。

但于谦一身正气,从不随波逐流,每次都是两手空空。好心人劝他随风入俗:“不送金银,送些土特产品也行啊。”他举起袖子笑笑说: “你看,我这不是带去了两袖清风吗?”

他还专门写了一首《入京》诗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意思是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除百姓的不满。

后来“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举朝震惊,于谦锐身自任,力挽狂澜,带兵击退了瓦剌的进攻,挽救明王朝于危难之中。景泰帝为表彰于谦的功绩,加封他为少保,总督军务。然而于谦却说: “四面边境的战事很多,这是卿大夫的耻辱,怎敢求取赏赐功劳呢!”坚辞不受。

于谦性情淳朴、忠厚过人,自奉俭约、忧国忘身。明英宗因为于谦坚决不同意与瓦剌议和而得以重返故都,但于谦从未到英宗面前邀功。

东宫改易后,景泰帝命令凡是身兼太子官官职的人都可以领取两份俸禄,但只有于谦一再推辞。景泰皇帝看到于谦生活俭朴,居住的房子仅能遮挡风雨,于是将西华门的府第赐给他,他却坚决推辞说: “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呢!”皇帝不准,才只好接受。

但是于谦并未入住,而是把皇帝先前所赏赐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罢了。

于谦不仅清忠为国,廉洁自律,而且力倡廉政,写过大量引导人们清廉为政的诗文,其中以《石灰吟》最为有名:“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以石灰自喻,托物言志,表现出坚贞清白的节操和高尚的人格追求。

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景泰八年(1457),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辟,于谦遭诬陷被杀。抄家时,竟“家无余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负责抄家的锦衣卫也被他的高风亮节所感动,不禁失声痛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身正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袖清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19
形容一个为官之人,不贪不奢,只靠朝廷俸禄,一心为民请命。
一身正气的意思就是不为外邪所侵,不为世俗所染
两袖清风,古人的长袖中一般都放有随身之物,如果为官不正,随处受贿,自然袖中装满金银之物,两袖清风就是说明为官清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10-19
“一身正气为人,两袖清风处世”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诗句,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正直清廉,光明磊落。
“一身正气为人”指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都应该秉持正义、正直的原则,不偏袒、不徇私,始终保持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两袖清风处世”则强调一个人在面对物质诱惑和权力考验时,应该保持清廉自律,不贪不奢,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这句话所传达的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它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始终坚守正道,不屈服于邪恶势力的诱惑,同时也要求人们在面对物质诱惑时要保持淡泊的心态,不追求奢华浮华的生活方式。
总之,“一身正气为人,两袖清风处世”是一种崇高的品质和精神追求,它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同时也能够为社会营造一个公正、廉洁、和谐的环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