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条

如题所述

近年来,随着用人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中职德育课实施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职业素养教育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呢?

一、加强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步入职业生涯。他们的职业素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广大中职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努力学习、钻研技能,积极向上、自强不息,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时代发展的要求,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我们应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应对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开创新时期新阶段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紧紧围绕德育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中职德育课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德育目标来展开,通过目标教学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1)通过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2)通过学习《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4)通过学习《哲学与人生》,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5)通过选修课《心理健康》,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乐观向上,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三、切实改进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1)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生活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学专业特点、具体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方法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要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模拟式、角色扮演式、小组合作教学式、仿真教学式、现场教学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恰当使用挂图、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及校园网等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外的德育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旁听审判、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总结等方式,交流学生的体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引进社会各界的相关专家学者、英雄模范和一线的劳动者或企业家参与学校活动,丰富教学形式;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所提供的内容,积极开发校园德育资源,收集优秀学生和成才典型的先进事迹以及社会上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是社会的新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和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事物、新典型等充实教学内容。
·德育研究·如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切实改进德育课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很多中职学校在评价学生学习质量时,往往简单的以期中和期末成绩以及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为依据,这种评价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改革评价方式,就应当改变过去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要坚决克服以考卷定成绩,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倾向,即把教师评价、班级评价、个人评价和社会实践单位的相关人员评价相结合,把成绩评定和个人品行表现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课内、课外学习和活动相结合。
(1)评价学生的学,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对有关知识的了解、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的品格和态度。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学生的自评互评、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包括日常表现评价、学习成果鉴定、纸笔测验、学期评语等方式;学生的自评互评,包括学生的自我反思、收获和进步的总结、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方式。
(2)评价教师的教,包括教师对课程定位的把握、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过程的驾驭,以及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教师自我反思、征求其他教师意见、教学督导评估等。
(3)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包括课内外学习表现和日常生活的实际表现。主要是评价学生人生成长实践的实际表现,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人生成长的趋向。通过对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给予正确评价,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激励其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使之明确努力方向。
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属于原作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