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中师生对话更有效

如题所述

新课改以来,对话教学越来越备受关注.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可从以下几点尝试:一、坚持学生在对话中的主体地位.二、发挥教师在对话中的引导作用.三、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四、课外不断丰富学生的前理解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对话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独白占据主要地位,同时辅之以问答式的教学.实行课改以来,出现了对话这一新名词.所谓对话,其实就是交往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它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也尝试着注重进行对话教学,其中亦有酸甜苦辣,后经不断琢磨研究,也逐渐摸出一些规律.现以自己体会与同仁相互探讨,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坚持学生在对话中的主体地
1、 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
文本是话本,是对话之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体验的一种对话.说到底,阅读文本是一种心灵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交流、碰撞、共鸣的过程.由于中学生年纪尚小,受生活阅历、阅读能力、审美意识、鉴赏水平的影响,对文本的解读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教师想要让学生有效地去探究文本,首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笔者曾见过不少老师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学生从快速浏览课文到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发表见解,往往不过是十几分钟乃至几分钟的事.认真调查,细细研究,才知在这种学生阅读大跃进繁荣现象背后,文本应有的障碍被消除了,应有的深度被搁浅了,应有的感悟时间被缩短了,应有的鲜活真切被风干了,应有的审美愉悦被稀释得索然寡味,最终,营养丰富的文本便成了方便省时的快餐.可想而知,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何能培养起来呢?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重视直觉解读.如今的学生几乎都有配套的参考资料,一学习新课文,相应的资料总紧随其后,久而久之,这势必让学生已养成依赖资料的习惯,丧失阅读时自我的理解与体验.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最好开始不要依靠教参等解读资料,让学生与文本有个本真接触,这样的感悟更为真切,更精彩,更个性化,以后再逐步做到知人论世.
再次,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经历,阅历与心境去细心体验与感知文本内容,使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感受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必要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文本意境,感受文本精神,提升审美意趣.有位老师教学《论美》时,在让学生品析文中有关美的论述后,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美.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入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长江大学中的感人故事,学生交流着、震撼着,这难道不是一次最好的精神洗礼吗?这样的对话,使学生对文本就有了尽可能充分的理解,使语文走进生活,为课堂教学注入时代活水.
2、组织生生之间的对话,力求提高对话效率.
学生与学生对话是生生之间思维的相撞和激活,知识的相融与吸收,能力的相提与共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因对话的环境、条件及地位的原因,这种对话被称为水平性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用伙伴语言对答,容易沟通,也易激起思辩的浪花,因而常常激发起自由而热烈的讨论.作为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对话环境,恰当组织学生有效对话.这里说的有效对话,不是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形式讨论、小组合作、综合活动,而是要根据文本内容、学生实际,适时引出对话契机,采取灵活对话形式,照顾每位对话学生.使人人有话说,个个有所得.
二、发挥教师在对话中的引导作用
对话教学使得学生从传统的听众状态进入对话交流状态,这无疑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恢复和尊重.同时,教师从言说角色逐渐转为倾听角色.可是这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中失去了作用,一味倾听,一味赞许,放任自流,模棱两可.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力求做到:
1、 善于组织好对话教学.
这一点在前面已提到不少.作为教师,要先和学生共同协商并确立对话规则,学生才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倾诉自己的心声,并在碰撞出思想火花的过程中学会专心地、尊重地聆听别人的发言,从而逐渐成为教学民主的热情参与者与建设者,成为善于用对话策略并具有平等意识的主动学习者.笔者在课改之初曾见识不少语文课堂,走过场的合作学习、放羊式的自主学习、标榜动中学的活动学习,这些都是放任自流、喧嚣热闹的开放式伪对话教学,这种教学,使学生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2. 适时做出恰当的对话评价.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言说丧失,出现倾听乃至失语,这实际上是淡化甚至取消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事实上,对话教学并不是让教师们放弃判断学生行为价值、思维结论的责任.对话教学是指教师努力去创造条件,在这些条件下,所有人都可以发言,而所有的声音都会被人聆听.只有这样,对话交谈才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才是真实的.作为教师,因其生活阅历、阅读能力、鉴赏水平及审美情趣远远高于学生,对学生的见解有一定的判断、辨析能力.而学生因主客观原因往往限制其解读视野和解读深度甚至歪解文本.诸如出现《背影》中父亲爬过站台栏杆是违反交通规则,给孩子不良影响,其亲情不值得赞赏的看法.又如教学《多一些宽容》时,就有学生提出:对任何人都要宽容吗、一错再错是否要宽容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作出中肯的评价,切不可抱着平等、开放的思想对学生的观点一概赞许.同时,对学生辞不达意、词序混乱等毛病也要加以指正,逐渐教会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达意,特别是农村学生,因各方面的原因,表达能力较弱,教师要积极给予指正,让学生的语言不知不觉美起来.总之,教师要把对话中的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是由长善救失这一教育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
3、巧妙抓准对话契机.教师在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切不可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思维,抓准点拨契机,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位老师教学《社戏》末段我时,学生不禁产生疑问:看戏时觉得乏味,煮豆时没任何配料,这与结尾不是矛盾吗?这时老师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看社戏的精彩描写,然后再启发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味以往所经历的类似画面,学生在回味、在交流,从满脸兴奋的表情,你还能说学生这不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吗?三、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
对话是一种情境,是交往双方全身心地创造平等和谐、积极健康的交往氛围.因此,教师必须将民主、平等意识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一环节中.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学习伙伴.只有教师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同等的生命体时,才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才能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学生也只有把教师作为一个地位平等的交流伙伴时,才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教师在课堂上的智慧应该体现在为了激发、引导、鼓励、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上,而不是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读教师.同时,教师可以以读者的身份参与对话,与学生交流、碰撞,但不可以居高临下地发布标准答案,也不可以指手画脚、横加指责与批评.其次,要竭力通过课堂教学、班会、日常交谈等契机,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优差生的关系,让平等、宽容、真诚的理念灌输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中,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让每一位同学都善于倾听对方的发言.
四、课外不断丰富学生的前理解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使课堂中能高效地实现对话,这与学生的前理解有极大关系.前理解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学生与文本对话时都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去解读文本的.学生的前理解越丰富,对于文本理解的视野越宽,深度越大.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话,更应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的对话阅读,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拓宽视野,积淀情感.这样,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他们的前理解必然变得丰富起来,在课堂中对文本的解读也更深刻、全面.农村学生也许缺乏现代信息资源,但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湖海、风雨雷电、日月星辰、人情世故、风俗人情、社会热点,这是一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奥妙无穷的自然,认识奇妙精彩的世界,了解广阔复杂的社会,体味丰富多彩的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15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被动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均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目标上、内容上和结构上具有了新的特点。从目标上看,语文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从内容上看,由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规定性以及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差异性,从结构要素上看,语文课堂教学主要由教与学两类活动组成,这两类活动同时展开,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相互作用,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双边性、共时性、互动性以及主体的复合性。
一、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形式上的对话
这种无实质性内容的,形式上的对话较普遍存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它有两种表现:最常见的一种是“一呼百应”式的对话。另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是经过特殊“包装”的课堂交往。这在实质上并不能激发学生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绝大多数问题学生仅凭借死记硬背的知识就可以回答,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不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做作式的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中造作式的对话是一种人为包装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增加了一份人为造作,少了一份真实自然。比如,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创设师生对话互动的氛围,不注意引导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用与语文关联不大的表演艺术的方式、方法来造作课堂的对话。
(三)垄断式的对话
垄断化的对话有两方面的表现:一种表现是教师掌握课堂对话的绝对主导权;另一种垄断形式表现为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机会总是被少数学生占有,多数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往往得不到任何机会。
(四)单一式的对话
单一式的师生对话集中表现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大多采用“师班互动”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课堂教学中单一的“师班互动”的对话形式,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利于学生语文个性化阅读学习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上述四种不真实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盛行,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被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尊重,因此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学习的热情,进而厌恶语文学习;由于没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缺少了对话与沟通,缺少了生机与活力,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就无法实现;教师的教学失去了与学生真实对话的快乐,因而传统的职业性增强,相应的新课程赋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专业性角色大大降低了,这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
二、建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对话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的任务有二:一是产生教学的思路。把一篇课文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会,就不得不依靠对话时所产生的教学灵感。教师与文本对话得熟练,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二是引导多元感悟。依据新课标,我们认为多元独特体验,不能仅希望出于课上学生临时“冒”出,最好是在课前老师有所预料。一来可为教师上课时正确评价学生做准备,二来是在学生课上只有一元理解时,可深入引出多元。为此老师要设法对文本的多元理解,不能从一个角度去理解,应站在学生的多元角度去理解文本,因此产生多元的教学方法。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新识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呼唤学生的阅读实践,呼唤生本之间的充分交流与对话。别为每一位学生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都有各自注重的焦点、程序和方法,他们总会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情绪态度、兴趣爱好来评价赏析。学生对课文的鉴赏,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
(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如果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对话的实质,简单的理解为只要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就是师生对话,而不考虑是否真正启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是否体现了追问和启发的精神。那么教师就只是为了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专门提问一些记忆性的,却根本无须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对话式课堂教学实际上向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