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有哪些

如题所述

1、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因素。第一、青少年由儿童向成年人过度时期,正是青春期发育的变化时期,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生理发育迅速,身体开始趋向成熟,个人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追求欲望,表现过分固执,缺乏自控能力。一旦感情冲动,便会不顾一切,铤而走险。第二、青少年犯罪与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在动机的形成方面是有区别的。年轻人感到最重要的问题是他们的地位不稳定。因此,他们要全力争取得到承认,争取得到象征声望和地位的东西,在成人的浅意识中,不承认青少年是一种独立的群体,更不承认他们的文化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而青少年人却总希望与成年人不分高低,并驾齐驱。出于这个动机,他们的举止行为便带有骄傲自大,喜欢表现的倾向,目的无非是引起成人世界的注意。他们会以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引人注目的方式表现他们的集体,证明他们已经“成人”,为了吸引他人注意,或者为了表示自己的这一特殊动机,他们就可以对任何人干出违法犯罪的蠢事,或者说这也是对成人世界的报复。第三、青少年最苦恼的莫过于感到自己无所事事。因此,他们之间也互相制造矛盾、摩擦,以次消遣度日。他们入世不深,妄想在犯罪的实践中探求其行为所能达到的极限。
2、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滋生青少年犯罪的土壤。第一、生活贫富不均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青少年多以“有钱”为荣,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信念,总认为别人要什么有什么,我们凭什么就不该有。加之社会上拜金主义,腐败之风以及贫富差别的影响,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的示范效应。当他们没有或失去享受的物质基础时,就会采取盗窃、暴力抢劫、绑架勒索等手段获取钱物,从而走向犯罪深渊。第二是社会管理力度不够,社会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对离开学校的这部分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他们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在社会上放任自流,思想苦闷,精神空虚,一遇不良因素的诱惑就会误入歧途。第三是不良的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犯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文化正由过去的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但随之而来的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腐朽文化也在不断渗透和传播。不良文化泛滥,暴力、色情、黑社会等内容的游戏卡、网卡、书刊杂志、影视作品在全国城乡各地,各种影视厅、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到处都有。青少年长期沉迷于这些场所,自然而产生模仿心理从而走向犯罪。
3、 庭教育的失当,为青少年犯罪推波助澜。
一是家庭结构缺损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在单亲家庭中,青少年由于缺少正常的父母之爱,感情受到创伤,生活缺乏保障,再加上同龄孩子的歧视、欺负,内心极度痛苦,精神忧郁,从而形成孤僻、冷淡的性格,甚至会走向极端,变得冷酷、残忍。而这种家庭中的父母往往忽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放任自流,孩子像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一旦有犯罪诱因出现,就会铤而走险,实施犯罪。
二是家庭成员和造成青少年人格不健全。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感情不和,往往会导致青少年人格上的不健全。生活在没有感情的家庭中,青少年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心灵封闭,感情冷漠,逆反心理强,待人接物缺乏热情,处事方式固执、偏激。他们对父母不满、鄙视,对成年人有强烈的反抗心理,一但遭受挫折和打击,或受外界因素的刺激,就会突然爆发,不计后果,实施犯罪,侵犯对象甚至包括自己的亲人。
三是家庭教育失当导致青少年犯罪。许多家长忙于工作疏忽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使处于危险年龄的青少年违规违纪,逐步走向犯罪;有的家长只注意孩子的智力开发,放弃了思想品德教育,只注重学习成绩,其他一切都无所谓,导致孩子人格上的畸形,容易产生犯罪;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太高,教育方式又过于简单、粗暴,孩子的一言一行处处受家长支配,稍有过错,就会被训斥或打骂,使青少年心灵受到创伤,产生恐惧心理,认为家里没有温暖,常常会远离家庭,在同学、同龄人、同经历的人群中寻找同情和温暖,遭到坏人的引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养成青少年“四肢不靳,五谷不分”,衣来身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他们是非观念模糊,骄傲自大,任性自私,自我意识过于强烈,一旦遇到挫折则又变得非常脆弱,悲观失望,祭天尤人,自暴自弃,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四是家长自身行为不当误导青少年犯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会产生极大影响,甚至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如果父母行为失当,或者品行不端,甚至劣迹斑斑,就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诱发青少年犯罪。
4、 学校的重智轻德,教育失衡是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一些学校领导重视的是生源、荣誉,老师拼命地抓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理想、道德、法制的教育,出现了“教书不育人”的状况;有的学校责任心不强,对校规校纪抓得不严,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上不上课,无人过问,使他们无故逃学,浪迹社会,结伙成群,互相传染不良习性,加之没有及时发现与制止,久之使他们胆大妄为,蔑视校规,从而走向犯罪;有的学校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等,区别对待,在青少年学生中人为地形成身份地位差异和不平等,导致青少年心理严重失衡,最终使思想差、学习差的学生破罐子破摔,走向犯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24

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青少年时期属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殊的阶段,因此,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有助于针对性地对青少年犯罪进行预防与矫正。

1、好奇模仿心理

青少年时期好奇模仿心理强,他们身体发育快、在生理上得到迅速发展,易兴奋、较冲动,然而心理水平的提高却相对缓慢一些,这使得他们缺乏心理上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差。

如果缺乏正确的、良性的、积极向上的诱导,一旦受到不良影响或诱惑,好奇心会驱使青少年去冲动的干某种事情,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狭隘逆反心理

青少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有时候为了求得心理自我肯定的满足,往往表现的比较偏执,喜欢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在青少年中常会出现“不受教”、“不听话”,常与老师或家长“顶牛”的情况,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3、盲从作案心理

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不成熟,有的时候就是跟在一起玩,从思想上根本不考虑这件事为什么要干,能干不能干,干了以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些后果严重不严重。这些严重的后果对自己有没有影响等等。

4、攀比嫉妒心理

这是造成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些青少年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爱慕虚荣,讲排场,摆阔气,讲吃喝,当追求失衡,他们会觉得社会对他来说不公平,别人有的自己却没有,便会采取手段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

特别对一些逞能好胜、头脑简单,更容易形成心理上的诱发,稍被唆使就容易上当,偏离正道,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道路。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策

1、塑造青少年良好的性格

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在性格上往往存在着许多缺陷,因此,引导青少年学会如何自我完善自己的性格,塑造青少年良好的性格尤为重要。家庭、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让他们多读一些好书,多提供一些学习的榜样和范例,使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不断完善自己良好的性格。

同时,家长、老师平时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不足、及时帮助他们改进缺点,并教育他们自觉遵纪守法、培养自律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及时矫正青少年犯罪前的心理状态

平时家长、老师要注意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注意到他们的敏感、好奇、喜欢模仿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引导得当,使之发展成优点而非缺点。

另外,还要多与孩子谈心,用平等的心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交流。一般情况下,青少年犯罪前都是有前兆的,家长、老师只要细心观察,及时加以引导,就会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一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青少年提供解决心理烦恼和困惑的途径,培养青少年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并乐于帮助他人的品格。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将法律知识贯穿其中,从细微处将普法教育体现出来。努力将青少年培养成积极进取、人格完整、热情开朗、身心健康的一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6-24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生理上看,其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

一般来说,青少年思维相对简单,自控能力较差,情绪不很稳定,易感情用事,一旦受到某种诱惑和刺激,容易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同时,青少年明辩是非的能力较成人低,好奇心和模仿性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蚀而发生心理畸变。法制意识淡薄。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评判是非曲直的重要标准。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青少年不学法,不懂法,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基本的分辨能力,以致于在不知不觉中走上犯罪道路。

针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总结以下预防对策:

1、自身预防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

2、家庭预防

搞好家庭预防,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为人父母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爱好,给孩子做好表率。

(2)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和纵容,不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

(3)教子不力,应承担相应责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3-13
很多吧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