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有哪些?

如题所述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有:根深蒂固、功成身退、上善若水、天长地久、目迷五色等。

一、根深蒂固 [ gēn shēn dì gù ]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也说根深柢固。

出处:先秦·李耳《老子》:“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有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国家就可以长久维持。国运长久,就叫做根深柢固,符合长久维持之道。

二、功成身退 [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人一旦有所成功,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法则。

三、上善若水 [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四、天长地久 [ tiān cháng dì jiǔ ]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一样长,形容永久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译文: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五、目迷五色 [ mù mí wǔ sè ] 

形容颜色又杂又多,使人看得眼花。也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令人分辨不清。

出处:《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2

一、玄之又玄

释义: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出自:《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这个道不是一般玄妙,是一个很深奥很玄妙,而且还是玄妙又玄妙,是能通宇宙万物奥妙一个法门。

二、有无相生  

释义: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相生的关系。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译文: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三、功成不居 

释义: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译文: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夸耀。

四、和光同尘 

释义: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出自:《道德经》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译文: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

五、上善若水

释义: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3

《道德经》全文出现成语57个,其中出自原文的43个,出自其他文章的14个。

一、出自原文的:    

1、玄之又玄:《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2、功成不居:《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3、和光同尘:《道德经》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4、天长地久:《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5、功成身退:《道德经》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身:自身,自己。指成功之后就抽身回来。指功业建立起来就辞去官职大功告成之后,就辞去官职。 

6、金玉满堂:《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7、目迷五色:《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迷:迷乱。五色:指青、红、黄、白、黑。五色纷呈,使人眼花缭乱。形容颜色又杂又多,因而看不清楚。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令人分辨不清。亦作“五色目迷”。        

8、宠辱若惊:《道德经》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惊:惊惶不安。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9、听而不闻:《道德经》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10、涣然冰释:《道德经》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像冰遇热消融一般。比喻疑虑、误会、隔阂等一下子消除。 

11、虚怀若谷:《道德经》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12、芸芸众生:《道德经》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13、余食赘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14、知雄守雌:《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15、知荣守辱:《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守:安于。虽然知道怎样可得到荣誉,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 

16、知白守黑:《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17、天道好还:《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天道:古人指上天的意志。还:回报。指上天对人的善恶会有公平的回报,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18、自知之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透彻的了解自己(多指缺点)的能力。 

19、欲取姑予:《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姑:暂且;与:给与。要想夺取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他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20、无中生有:《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把没有的说成有。指凭空捏造。 

21、大器晚成:《道德经》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器:古时指贵重的器物,现比喻大才。晚:长期。成:制成。原意是指贵重的器物需要长期的雕琢才能制成。现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22、大音希声: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魏源本义引吕惠卿曰:“以至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然则道之实盖隐于无矣。” 

23、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24、若存若亡:《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25、知止不殆:《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26、知足不辱:《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27、大巧若拙:《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若:似。拙:笨拙。指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 

28、大辩若讷:《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29、出生入死:《道德经》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含褒义,用于赞扬人英勇无畏。 

30、祸福相依:《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31、长生久视:《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 久视: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长寿。 

32、深根固柢:《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柢:树根。使根基深固,不易动摇。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33、轻诺寡言:《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言,多易必多难。” 诺:答应、许诺,寡:少,轻易答应别人的要求而很少守信用。 

3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35、慎终如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慎:谨慎;如:象。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36、俭故能广:《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

37、哀兵必胜:《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38、寸进尺退:《道德经》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39、被褐怀玉:《道德经》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被:通“披”。褐:泛指粗布衣服。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40、天网恢恢:《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广大的样子。天道像个广大的网,作恶者逃不出天道的惩罚。后多用来形容作恶者终究难逃国法的制裁。 

41、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原指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的生活。后泛指相互之间彼此隔绝,不相往来。 

42、小国寡民:《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国家小,人民少。 

43、安居乐业:《道德经》第八十章:“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二、源自其他文章,本文引用的14个:    

1、无为而治:《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2、视而不见:《道德经》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3、少思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寡:少;欲:欲望。指仆人的欲望很小。 出自:《庄子·山木》:“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 

4、委曲求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委曲:曲意迁就。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 出自:《汉书·严彭祖传》:“何可委曲从俗,苟求富贵乎!” 

5、不得已而为之:《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为止。”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6、富在知足:《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有了财富之后,要知道满足,不要贪得无厌。 出自:汉·刘向《说苑·谈丛》:“富在知足,贵在求退。” 

7、虽死犹生:《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四而不亡者寿。”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出自:晋·常璩《汉中士女志·文姬》:“先公为汉忠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8、淡而无味:《道德经》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9、物极必反:《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出自:《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10、欲益反损:《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 益:得益;损:损害。原想有所得益,结果反受损害。形容事与愿违。” 

11、损之又损:《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而益,为道而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形容极为谦虚。 

12、赤子之心:《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后厚,比于赤子。”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13、取长补短:《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14、结绳而治:《道德经》第八十章:“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11-20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出现成语53个,其中出自原文的39个,出自其他文章的14个.详情如下:
【玄之又玄】

原文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功成不居】

原文

《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和光同尘】

原文

《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天长地久】

原文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功成身退】

原文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满堂】

原文

《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目迷五色】

原文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宠辱若惊】

原文

《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听而不闻】

原文

《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虚怀若谷】

原文

《老子》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芸芸众生】

原文

《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余食赘行】

原文

《老子》第二十四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知雄守雌】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知荣守辱】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知白守黑】

原文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天道好还】

原文

《老子》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自知之明】

原文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欲取姑予】

原文

《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无中生有】

原文

《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大器晚成】

原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若存若亡】

原文

《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知止不殆】

原文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不辱】

原文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辩若讷】

原文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巧若拙】

原文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出生入死】

原文

《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福祸相依】

原文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长生久视】

原文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
【深根固柢】

原文

《老子》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轻诺寡信】

原文

《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原文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

原文

《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俭故能广】

原文

《老子》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哀兵必胜】

原文

《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寸进尺退】

原文

《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寸进尺退,卒无所成.”
【被褐怀玉】

原文

《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原文

《老子》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想往来】

原文

《老子》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

原文

《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无为而治】

引用

《老子》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视而不见】

引用

《老子》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少思寡欲】

引用

《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委曲求全】

引用

《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
【不得已而为之】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为止.”
【富在知足】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虽死犹生】

引用

《老子》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淡而无味】

引用

《老子》第三十四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物极必反】

引用

《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欲益反损】

引用

《老子》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
【损之又损】

引用

《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而益,为道而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赤子之心】

引用

《老子》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取长补短】

引用

《老子》第七十七章:“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结绳而治】

引用

《老子》第八十章:“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2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有:功成身退、上善若水、天长地久、目迷五色、金玉满堂等。
1、上善若水 [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基本释义: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德,能够在众人都厌恶的环境中安居乐业,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
2、功成身退 [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基本释义: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译文:大功告成之后,功绩、名声均已取得,然后自行隐退,这是上天安排的道路。
3、天长地久 [ tiān cháng dì jiǔ ]
基本释义: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一样长,形容永久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译文: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4、金玉满堂 [ jīn yù mǎn táng ]
基本释义: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白话译文: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
5、目迷五色 [ mù mí wǔ sè ]
基本释义:形容颜色又杂又多,使人看得眼花。也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令人分辨不清。
出处:春秋 老子《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白话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