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前,那个扬言要扎根农村60年的柴春泽,如今过得怎样了呢?

如题所述

有一部叫《父母爱情》拍得很好,讲述的是一对夫妻从相恋到最后相伴一生的故事,虽然是平淡生活,但其中的点滴温情却十分扣动人的心弦。

在电视剧中,他们的二儿子从小不如其他孩子,但是在号召“上山下乡”的热潮中,全家却只有他自己下乡了,其他孩子都当兵或上大学去了。当上山下乡的热潮褪去后,下乡的小儿子在当地已经结婚,没法再回去。后来在改革开放中,却又遇到了下岗,幸好父母有些积蓄,给他们开了个茶室,让他们能找到一份事业去做。

但实际上,那个年代中,下乡的青年们,几乎每一个都是满怀着为国家发展而将热血撒在土地上的梦想。可是是当时代发展的脚步加快后,这些热血青年们又何去何从呢?

1973年,一位热血知青柴春泽,公开宣称自己要在农村扎根60年,但是经历过辉煌、关注后,他经历了入狱的打击。出狱后的他,开始了平淡的生活,但心中始终怀念着那段知青生活。


干部子弟,一心下乡

柴春泽所在的年代,大家对于支持国家发展的决心是空前团结。很多的年轻人,在听了很多热血沸腾的宣讲后,心中都树立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柴春泽作为学校典型的知青代表,他更是要当知青们的表率,于是,他申请去更远的地方下乡。当时,他的父亲作为复员到地方的老军人,是可以让他不下乡或者去家附近的地方下乡,但是,柴春泽却不愿意父亲使用这样的特权,他的心里只有为祖国报效的决心。


父亲无奈,只能看着自己心爱的儿子去到辽宁的玉田皋下乡。一开始到玉田皋这个地方的时候,柴春泽看到这样荒凉的地方,心里是有点吃惊的,但是他已经承诺过要扎根农村60年,又怎么能轻易放弃呢。

他定下心来,开始想要在这个荒凉的地方做一些改变,要实践自己的承诺,让这个荒凉的地方变得肥沃。他带着一起到玉田皋下乡的知青们,共同帮助当地农民一起改善土壤,种植更适合的农作物,修建水库,让当地的粮食产量年年翻新。不仅如此,他还和知青们帮助农户们进行支教,提升大家的文化修养。


当地的农户们十分喜欢这些知青们,大家确实是给当地带来一些好的改变。而且他们没有城市子女的娇气,干活的时候他们都冲在前面,吃的东西比较粗糙简单,他们也没有抱怨,是真的决定要在农村做出一番事业。

批评父亲,践行承诺

后来,柴春泽的父亲工作上得到升迁机会,成为赤峰一家煤炭厂的负责人,是可以有权利调回自己的子女的。考虑到柴春泽在玉田皋的生活太苦了,夫妻俩心疼不已,于是给他来信,说让他准备一下,要调他回城。


可是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柴春泽不但断然拒绝,甚至写了一封回信,严厉地批评父亲这种“以权谋私”的行为。同时,为了安定其他知青的心情,他还把这封回信给大家宣读了,重新表明了自己要扎根农村60年的决心。

很快,这封回信就被《辽宁日报》和《人民日报》刊登了,他一瞬间又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大家都为他这种坚定的决心所感动,更多的人投身于“上山下乡”之中。


突然入狱,成就姻缘

但是生活中,总是会出现各种意外,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曾经多次被树立为优秀青年典型代表的柴春泽竟然会被审查,并以政治犯罪的罪名被捕入狱。

从优秀的热血青年到阶下囚,这样的转变让柴春泽无法接受,但是,这个时候,一个女人用她宽阔的胸怀关心着他,给他支持。这个女人,就是他后来的妻子,和他同为知青的刘立新,她经常去监狱看望他,告诉他要相信组织一定调查清楚,会给他平反的。


在经历了将近三年的牢狱生活后,他终于被无罪释放了,也得到了组织上安排工作,到了砖厂成为一名普通工人。

刚走出监狱的时候,柴春泽很难适应社会生活,心理上接受不了落差,几乎要放弃自己的生命,但刘立新一直寸步不离地照顾他,给他鼓励,让他重新恢复过来,开始适应了社会生活。

在出狱一年后,他顺理成章地和刘立新结婚了,并且育有一个可爱漂亮的女儿。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他决心重新考大学,谋求更好的发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地考入赤峰电大,并且因为在学校期间表现优秀,得到了留校工作的机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