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不允许皇室王爷出京师,平常他们都是如何打发时间的?

如题所述

清朝王公和明朝王公截然相反。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了确保大明王朝江山永固,增强皇室力量,就把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封为藩王,分驻边境及全国各战略要地,以此来屏藩皇室。同时,为了防止藩王联合起来发动政变,平时没事的时候,不允许他们来京城,即使皇帝、皇后驾崩,没有旨意也不能离开封地。

努尔哈赤建立女真政权以后,特别是满清入关以后,在保证皇室王公权利的同时,吸取了明朝藩王尾大不掉的弊病,形成了满清的十二等级爵位,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除铁帽子王世袭罔替外,各爵位每继承一次,都要降一级,直到亲王降到镇国将军、郡王降到辅国将军为止不再下降,以此爵传于后世。

明朝的王公封爵后,必须离开京城到封地就藩;而满清的王公封爵后则不允许离开京城。满清的王公们除了朝廷另有派用外(比如雍正帝胤禛的同母弟胤禵曾提兵西北),生死病老,一律留守北京城。可以这么说,绝大数的满清王公们的一辈子,往北没到过水立方,往南没到过陶然亭,往东没到过国贸城,往西没到过八宝山,当然,八宝山当时是太监和宫女的坟圈子,王公们宁死也不会来此参观。

那么,被圈在北京四九城的满清王公们是如何打发漫长的时光呢?

上学

由于皇室王公生下来就注定了相应的爵位,他们不用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谋求官职,另外,清廷要求皇室子弟及八旗子弟要以骑射为本,所以,也不提倡皇室子弟及八旗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但是,自1644年5月清朝定都北京,满清皇帝为了培养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充实政权机构,就把皇室子弟及八旗子弟的教育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在京师先后建立了由国子监督导的京师八官学、由内科务专管的景山官学和咸安宫官学、八旗米局主管的世职官学及八旗义学。

另外,各皇室王公家族内绝大多数都会聘请专职文武老师给皇室子弟传授满语、汉语及骑射。所以说,皇室王公子弟也都不全是酒囊笨蛋,吃喝等死的人,他们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不仅会满语,在汉文学、书法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这跟他们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是分不开的。

经商

皇室子弟根据爵位的不同,朝廷每年发的福利也不相同,比如,和硕亲王每年得傣银1万两,禄米1万斛,而奉恩将军每年才能得到朝廷发放的奉银110两,禄米110斛。显然,爵位越低,俸银禄米越少,而皇室王公宅院广阔、妻妾成群、子孙满堂,这点俸禄怎么够支撑庞大的开销。为此,他们不得不自谋出路。

虽然,清廷规定,王公和旗人不准从事生产,不允许做生意,不允许自谋生计,但是,这并难不倒他们,因为他们完全可以躲在背后,交给府中的下人或奴才去办。这些皇室王公一般涉及的为当铺、采买、古玩等盈利空间巨大的商业活动;也有一些皇室王公在北京城外圈买农田,发展农业生产;还有一些皇室王公充当勾栏瓦舍、赌场青楼、黑帮地痞的保护伞,暗中收受大量好处;更有甚者,利用自己在政治上的优势,帮地方官员谋求官职,卖官鬻爵。

文玩

皇室王公从小就能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只要努力,就有出类拔萃的机会,特别那些在政治不可能有多大发展的人,反而在文化领域更能有所建树。比如,康熙皇帝的第三子胤祉,在政治上没有野心,但是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表现都是极为突出的,并编撰了《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两部大书。

皇室王公历代富贵,家中的珍宝文玩众多,所以,有一些皇室王公深谙其道,对珍宝、书画、文玩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试问,普通百姓家见都没见过,何来鉴赏的本领。

所以,这部分的皇室王公家风尤为纯正,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及收藏家,比如溥雪斋、溥心畲、溥毅斋、溥松窗、溥庸斋、启元白、关松房、祁井西、叶仰曦等。启元白先生就是我们熟知的启功,他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道光帝的直系后人。当然,他出生的时候,清朝已经灭亡了。

玩乐

如果让我们给皇室王公或者八旗子弟画幅素描,我想,他的形象是这样的:走着六亲不认的步伐,左手托着一只鹰,右手牵着一条狗,后面跟着一群打手,满大街东瞅瞅西看看,不是调戏张家的大姑娘,就是勾引李家的小媳妇。

可以说,这是绝大多数满清皇室王公或八弟子弟最真实的写照,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没有其他追求,只会玩鸟、遛狗、听曲、进赌场、逛青楼。

一个“玩”字可以概括他们的一生。

当然,他们也能把“玩”做到极致,比如,那些玩秋虫的、玩鸟的,竟然还能玩出一种文化。

比如,满洲正黑旗,叶赫那拉氏,家住皮条胡同老拉家的后代,抽烟、喝酒、烫头、文玩、秋虫、骞马样样精通,还出了一本叫《玩》的书。你说,气人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