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OMO,OMO有哪些项目

如题所述

先说说什么是教育OMO,从2019年开始,OMO就越来越成为教育领域讨论的一大话题。那么OMO模式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发展理念呢?OMO概念是在2017年由李开复提出,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越来越被重视运用在教培行业。
OMO(Online-Merge-Offline)模式指的是线上和线下的深度融合,是继O2O之后市场效率更大提升的商业模式
OMO作为一个新名词,行业目前对其也存在多种理解。有人认为是用线下的服务去拓展线上,而不是把线下完全转移到线上,线上要做的是增量,体现出机构线上业务的特色优势。也有观点认为,是用线上的服务去拓展线下,以及通过技术手段,给老师赋能,给客户赋能。
“OMO模式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给教育行业带来的新变化,对于这一新出现的概念,没有既往经验,各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技术将帮助教育领域实现两件事,一是优质资源的大规模快速普及,另一个是千人千面的大规模因材施教。”
至于教育机构怎么做OMO,现在不乏很多帮助机构实现OMO的专业工具,像是美阅教育等这类专业的工具就能帮助机构做到系统化,标准化的线上、线下教育融合。
教育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OMO不仅是当前破解教育困局的方式,更是探索未来教育创新的途径,是真正能够实现个性化教学的手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29
什么是教育OMO,它真是未来的趋势吗?
OMO是Online-Merge-Offline的缩写,是指线上线下的全面整合。这个词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是在2017年,李开复(创新工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在一个创投活动提到:OMO给教育、出行、零售等领域带来了改变。

OMO产生的市场背景是“互联网+”红利日趋饱和,各行业无论是在获取用户还是用户留存上都需要策略升级,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打破线上线下边界。OMO发展也拥有恰逢其时的客观条件:智能手机的大规模应用、移动支付渗透率提高、传感器的质优价廉、以及AI(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

在教育领域,OMO线上线下融合与其说是一种商业模式,不如说它是一种随着科技进步形成的场景。这个场景正式形成之前,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并存已久。两种模式对用户做了天然分层,线上主打师资资源缺乏和价格敏感客户,线下主打重交互体验、师资不缺和价格不敏感人群。两种模式都遇到了或多或少的挑战,这个挑战主要体现在“效率”两字上:对于学员,是学习效率;对于企业,则是运营效率。学员学习效率的提升指的是以更合理的时空成本和经济成本,来达到学习效果。学员出效果,正面口碑传播,便于学员续转,这也是企业运营效率提升的关键指标之一。帮助企业提升运营效率的另一指标是在新用户获取上。用户既在线上,也在线下。线上获客触达量大,传播速度快;线下获客用户聚集、成本可控。线上线下融合让“效率”提升增加了可能。

前面提到OMO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技术进步。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成熟及普及,线上教育一方面可以做到精细化的流程分工、另一方面可以精准地记录学员学习过程及结果数据,这是可以提升学习效率的地方;线下强约束机制、强互动交互也可保障学习效率提升。随着双师课堂、自适应学习系统、题库内容及技术的发展,再加上VR和AR可预见的应用普及,以提升学习效率的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正逐渐清晰。
如果说OMO在教学交付上可以更好地达成教学效率,进而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那么OMO在获客上的突破可以优先满足企业规模而经济的运营效率要求,进而让企业有条件更好地提升教学交付质量。

有一个素质教育机构叫骨头音乐教育(以其架子鼓课程为例),下文用其OMO发展模式来说明这两个效率是如何被提升的。教学交付要发挥线上和线下的教学优势,势必有几个要素存在。第一、双师或类双师教学模式;第二、线上和线下教学数据被连贯记录与分析;第三课中学习和课后练习有效呼应。

骨头音乐教育采用的是线上+线下双师模式。在教学系统中,重点授课环节已录制成了标准化的教学视频,线下老师可以提前进入备课模式学习,也可以在课上即时播放。双师模式的最大好处是兼顾了师资均衡与线下课堂强约束性。

骨头音乐教育提出:“学过程多方可视化,教学成果多方可量化,教学质量多方可追踪”。达成这个目标的关键步骤是通过智能硬件与教学软件系统相连接,将课堂教学场景转化数字信号。

骨头音乐教育将课堂行课标化为七步:“回课热身”“基本功训练”“乐理新知识”“听力练习”“节奏型学习”“曲目演奏”“节奏王者音乐游戏”。 由于在教学软件系统中事先做好了教学和练习的标准设置、以及行为过程的埋点,那么每一次行课和课后练习都可以记录学员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数据。

学员被采集的数据是基于前面提到的七步中所涉及的底层学习能力,总共有六个维度:节奏、速度、力度、听力、协调及模仿能力。
节奏用于评估学生的节奏感好坏,学生跟随节拍器演奏的过程中,击打点越准确得分越高。
速度用于评估学生在速度保持、速度稳定性等方面的能力。
力度用于评估学生击鼓的力度合理性。骨头音乐将击鼓力度划分为8个等级,由弱至强分别为:PPP<PP<P<MP<MF<F<FF<FFF,并记录学生的每一次击鼓力度值,课程或者练习结束时,计算得出力度得分。
听力用于评估学生听力能力,在骨头音乐的产品中有辨鼓、辨音、辨节奏等多种形式来考核,根据考核过程中学生的正确率计算得分。
协调能力用于评估学生手脚协调能力,并且骨头音乐支持将协调能力进一步细分为6项子能力:双手、双脚、单手单脚、单手双脚、双手单脚、四肢(单手、单脚是不存在协调能力的…),根据不同节奏或曲目考核的子能力、以及学生演奏击鼓的实际情况,计算得出协调能力及子能力得分。
节奏模仿用于评估学生节奏模仿的能力。

这六维的数据是改善学员学习习惯、提升练习效率最直接的依据。课后陪练系统也是按照同样的逻辑设置,基于能力雷达报告可以精准练习不足模块,让练习更有针对性。课后练习数据同步给教务后台,任课老师可以随时随地给予反馈。

简单总结,骨头音乐教育通过智能硬件与教学软件系统相连接,标准化教学和练习过程,全程采集学员关键学习数据,生成学习报告,一体化课上和课后练习,让教有可依,练有可依。

除了提升教学效率外,我们再来看看提升获客效率。初期的教育OMO获客,有很多人将其理解为教育的新零售。面对线上流量枯竭,解决方案是通过开设线下体验店快速下沉到三线及以下城市。现在谈到的OMO获客,是全链路全节点的线上线下融合。线上线下互为种子用户,利用营销活动,裂变拉新,圈养套收的过程。

以骨头音乐教育线下获取种子用户为例。架子鼓演出是一个很有展现力的活动。骨头音乐教育在市场版产品上兼顾了趣味与互动PK,让每一个参与的家长和小朋友都可以感受到这门艺术的活力。同时因为微信扫码参与活动,很自然地将线下用户圈到线上私域流量池里。

从骨头音乐教育的OMO模式可以看出,教育OMO和其它标化产品的OMO模式大为不同。教育培训的长周期性、重决策特征增加了其业务模式的复杂性。要保障其顺利推进,需要在产品设计和营销模式上通盘考虑。
回到主题,OMO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OMO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聚焦学习效率和运营效率的提升。教育赛道里的玩家,无论是谁都需迎头跟上,没有其它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