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有哪些秘密道具?

如题所述

    不到1克重的太空国旗2. 航天员佩戴的新标识3.面膜一样的航天食品4.太空中的中国茶包5.太空笔真的不是铅笔6.曾被几亿人关注的道具

以第二个国家航天日为契机,北京天安门广场边的国家博物馆正设立一场 “筑梦太空”主题免费展览。独立展厅的展览颇为低调,也未张贴商业海报,但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

展览承办单位负责人简一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国家博物馆在2003年杨利伟飞天之后曾举办过一次中国航天文物展览,这一回是多年来第二次航天文物大规模展出。展览截止到5月25日,航天迷可以抓紧机会去一趟。

不到1克重的太空国旗

此次展出了73件航天文物。其中包括四面国旗,大小不一。

首先是湘绣手绣国旗,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旗,每面不到1克重,红旗绸由专供天安门国旗的红旗厂特制。同展柜还有神舟飞船上的“中国载人航天陶瓷艺术品搭载专用证物”。另一个展柜有太空中的中国茶叶,传统的中国文明象征“丝绸、陶瓷、茶叶”在太空凑全。

另外,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在太空执行任务时航天服上的国旗,在创纪录的33天太空飞行直播中多次与观众见面,这回是首次实物展出。

惹人注目的,还有一面巨幅国旗,从天花板直垂到地面。它曾经搭载神舟五号,陪杨利伟绕地球14圈。它曾经是悉尼奥运会中国团的旗帜,上天之前还曾被带到南极、北极和珠峰。

还有一面国旗观众也很熟悉——2008年神舟七号任务中太空行走的翟志刚,接过刘伯明递出的一面不大的五星红旗,让人想起那句“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航天员佩戴的新标识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在太空中佩戴了新设计的标识。此次展出了两人太空佩戴的航天员标识、航天员姓名牌以及航天飞行荣誉标,还有航天员肩膀上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都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景海鹏和陈冬乘坐返回地球的神舟十一号返回舱,也首次呈现于观众眼前,表面覆盖着六角蜂窝网格,大多数网格中的填充物已挥发殆尽,少数格中残留着碳黑。这是在重入大气时防止返回舱过热的固体蒸发层。返回舱的金属部分,能看出明显的火焰烧灼的痕迹。

返回舱对面的墙上,平铺着神舟五号返回舱巨大的降落伞,红白蓝相间,也成为游客拍照的最佳背景。

面膜一样的航天食品

各种展品中,包在铝箔中薄薄一份、不怎么起眼的太空食品,却引来许多观众。这次展出的是配方保密的太空功能性食品。话说中国航天员的食品有中国特色,从鱼香肉丝到粽子,按顿小份包装并标明,塞进饮食包,每顿饭都不重样。据介绍,展出的各种功能性食品是为了预防航天员的肠胃问题。

在展品中,一种粉剂放在薄薄的透明袋中,呈蓝绿色,很像是面膜粉。据介绍,这是太空中用水冲调的藻麦茶,可以保证基本的营养。主要成分是螺旋藻、麦片和黑茶,其他配料并未公布。

太空中的中国茶包

景海鹏和陈冬在神舟十一号中首次“太空泡茶”。茶包也是首次展出,每个茶包3克,装在特制的包装袋中,注水后完成复水,然后用加热器加热,每个茶包泡四五次。茶包分红茶和绿茶两种,源于中国十大名优红茶和绿茶的科学配比。

另一种太空去腻茶,是为了去油腻、增强胃肠动力、抗辐射和保湿,也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饮食标配。据介绍,为了适用于女航天员加入了高效的胶原蛋白。

太空笔真的不是铅笔

此次还展出了中国人自主研发的太空笔。说到太空笔,一个著名的段子是,美国人为了上太空,绞尽脑汁要发明一种能在失重条件下使用的圆珠笔而不得,于是征集方案,最终被采纳的建议是“用铅笔”。

真实的情况是,苏联航天员一开始选择用铅笔;美国航天员用过铅笔,但在1960年代转用了新发明的特殊圆珠笔。铅笔的问题在于,书写时会有石墨碎屑,也可能笔芯断裂。飘荡的石墨碎屑吸入肺部,或者附着在电路上都是个麻烦。太空笔仍然是圆珠笔。

杨利伟上天时使用的太空笔是进口的,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使用了一种特别研制的中华牌铅笔。等到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一号,航天员用的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太空笔。此次展出四支中国太空笔,金、银、蓝、红色各一支,可以保证在失重和极端温差下书写顺畅,太空笔的合金外壳上的雕花也是中国式样。

曾被几亿人关注的道具

游客还可以看到被中国上亿中小学生关注的教具,那是神舟十号任务中,由王亚平、聂海胜和张晓光合作的一次太空授课,航天员在电视直播中,演示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5个实验。这些实验器材固定在一个的帆布盒子里。

此外,国家领导人去年11月在飞控中心与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天地通话”时的专用电话“一号话机”也在展品之列。

和玉兔月球车打个招呼

此次还首回展出11个已经飞天的航天员的手模,以及航天员出舱时的航天服手套、执行飞船发射任务者签署的承诺卡等等。

除了载人航天,此次还展出了与探月计划相关的物品。如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球图、月球背面的辐射坑照片;还有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太阳监测器、CCD立体相机,以及嫦娥三号玉兔月球车复刻版。另外,巨大的长征火箭脱落碎片也颇具沧桑感。

展厅入口,则陈列了航天先辈的遗物。其中有邓稼先使用多年的眼镜和熊猫牌收音机,还有王淦昌在西北野外基地穿过的皮大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24

不怕高温的神奇“外衣”

为了保证飞船在太空环境里更好地保护自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热控分系统为飞船设计了神奇的“外衣”,就像人类的衣服一样,天冷时能保暖,太阳照射时能防晒,同时衣服还能够隔离灰尘、雾霾等有害因素对皮肤的伤害。载人飞船的外衣需要结合飞船的结构特点以及各个舱体的功能特点进行“量体剪裁”。

天基测控搭建太空“天路”

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后,要确保与地面通信的实时畅通,就必须依靠中继终端。通过与中继卫星天链一号实现“太空握手”,中继终端成为天基测控的重要终端。中继终端的应用,使我国的天基测控通信得以成为现实,从而在太空中搭建了地面与卫星、卫星与飞船之间的“天路”。

快速检漏的“小门神”

在执行载人航天任务过程中,航天员要经历多次穿舱活动,因此精准快速检测舱门的密封性至关重要。

早期的飞船采用整舱加压,通过监测舱压的变化来检测舱门的密封性,这种方法准确、可靠,但耗时较长,对于早期无人飞船任务影响不大,然而对于载人飞船分秒必争的航天员空间实验任务影响较大。

舱门快速检漏仪实现了对舱门和对接面的快速、准确检漏,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舱门在关闭后,门体上的两道密封圈与门框之间会形成一个小空间。检漏仪向小空间内充入一定量的检测气体,通过监测小空间内压力的变化来判断舱门的密封情况。如果发生泄漏,舱门快速检漏仪会立刻发出报警指示。

“天宫”密封件寿命达30年

“天宫二号”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对飞船密封件安全性、稳定性的要求更高。航天员将在“天宫二号”中开展人在太空中期驻留实验,必须保证舱内压力、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其密封件除要求密封性能安全可靠外,还要求材料安全无毒,不产生降解、老化和龟裂,可安全使用30年。

针对“苛刻”的任务特点,研制人员在原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集智攻关,先后克服了原材料选材、工艺成型等众多难关,研制出完全国产、无毒无害的原材料,各类模拟环境试验表明:该密封材料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寿命大于30年,各项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76台姿控发动机全程护航

载人航天用的发动机,无论是推力75吨级的火箭发动机,还是飞船上实施姿态控制用的几公斤推力的小姿控发动机,从一个零部组件到一条焊缝,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此次“神十一”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施交会对接后,两名宇航员要在太空中驻留长达一个月的时间,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飞船上的48台姿控发动机和空间实验室中的28台姿控发动机,担负着全程保驾护航的职责。

在“神十一”载人飞船2500N发动机研制中,推力室头部喷注器需要微小孔加工,密密麻麻上百个小孔细如发丝,而且撞击精度、角度、距离、孔径要求极为严苛。为了确保精度,六院改进工艺方法,采用高速数控工艺加工微小孔,效率提高了4倍以上,精度提高了3倍。

太阳翼结构实现国产化

神舟飞船正常入轨,太阳翼帆板顺利展开,这意味着飞船的首个国产太阳翼结构首次经过在轨验证。该结构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8所负责研制。

在轨自主应急返回救生

在载人交会对接中,由于任务的需要,神舟十一号飞船要频繁变轨,为了进一步保障航天员的安全,飞船系统设计了在轨自主应急返回的救生方案。也就是说,一旦飞船与地面失去联系,导致地面指挥系统无法为飞船计算准确的落点,飞船将启动自主应急返回系统。

此前,神舟“兄弟”在轨飞行期间,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针对自主应急返回进行了两次在轨验证,落点计算结果准确无误,充分验证了这一技术的可靠性。

“生命之塔”逃逸发动机

火箭顶端有一个类似避雷针的尖塔状装置,这是被称为航天员“生命之塔”的逃逸救生系统。逃逸塔性能特殊、技术复杂,国际上之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了这项技术。1994年,科技人员出访俄罗斯时,第一次看到了逃逸塔。俄方提出了高额要价,而且只提供产品,核心技术、设计软件严格保密。

不甘受制于人的研发人员决心自己开发设计,最终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关,创造了十多项中国乃至世界之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