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和罗贯中谁是师傅谁是徒弟

如题所述

施耐庵和罗贯中不是师徒关系。

施耐庵,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罗贯中,元末明初作家,戏曲家。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扩展资料

1、罗贯中父为丝绸商人。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

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都先后搬迁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7岁开始,他在私塾学四书五经。

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但是罗贯中对商业不感兴趣,在父亲的同意下,他到慈溪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

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

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2、施耐庵,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36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

71岁或72岁迁兴化,族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施耐庵一边讲学一边写书。一天,他写到《水浒传》中石秀智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这一段,突然想到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槌,心中疑惑不解,便向徐麒问:你这庵里的木鱼木槌,为何像宝贝一样珍藏呢?徐麒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一边念经一边敲木鱼。

说着他用手指着木鱼的凹陷说:你看,想让他们懂得,读书,做学问就是要专心致志。施耐庵听了,连连点头:我们写书,也要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行。

事后,他提笔写了“耐庵”两个字,贴在门楣上,意思是告诫自己要排除一切困难,写好《水浒传》。外人不知其意,便把他称为“耐庵先生”,时间长了,他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便改名为:施耐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贯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施耐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9

施耐庵是师傅。师徒关系说法来源如下:

纪连海不认同罗贯中单独写的《水浒传》的说法。他认同广为流传的《施耐安罗贯中是师徒关系》。他说,史乃安和罗贯中是师生关系,源于明朝淮安王道生的《史乃安墓志》、清朝胡应麟的《少书山芳碧书》等书。

罗贯中姓罗名本字贯中。尽管史料不多,纪连海认为,史乃庵和罗贯中属于元朝末明初。施耐安二三十岁。他们先后参加了张世成起义。

扩展资料:

一、施耐庵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新垛镇,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36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族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元末明初小说家。

二、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

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罗贯中

百度百科-施耐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9
罗贯中出生于元仁宗年间的山西祁县。父亲是丝绸商人。7岁开始,他在私塾学习。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但是罗贯中对生意不感兴趣,在父亲的同意下,他到慈溪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

至正十六年(1356年),罗贯中辞别赵宝丰,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处作幕客。第二年在罗贯中的建议下,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进攻。同年,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元朝俘虏,张士诚只好投降。降元后,张士诚贪图享乐。到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看到元朝没落,又再次称王。包括罗贯中在内的许多幕僚都建议暂缓称王,但是不被采纳。罗贯中自此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离开了他,准备返回老家太原。

路上他遇到同乡贾仲明,得知父亲已经逝世,继母改嫁,便不再打算回老家。在河阳山他遇到了正在撰写《水浒传》的施耐庵。罗贯中非常赞同他写书劝世的主张,于是拜施耐庵为师。此后,罗贯中一直陪伴在施耐庵旁边,帮助抄写书稿。随后自己也开始撰写《三国演义》,并得到了施耐庵的许多指点。

另说:罗贯中也在张士诚处任职,士诚败殁,奉朱元璋令,遂专心着作出三国演义,喻教于乐,感化风俗人心。

至正二十六年春,罗贯中的老师赵宝丰去世。罗贯中赶往慈溪祭奠。几个月后,施耐庵为躲避兵乱全家迁往了兴化。罗贯中找不到施耐庵,就在河阳山继续写《三国演义》。

当罗贯中打听到施耐庵下落,准备投奔过去时,正巧赶上施耐庵因《水浒传》而被朱元璋抓起来。于是罗贯中赶往金陵,找到了施耐庵的好友刘伯温帮忙营救。经过一年多后,施耐庵终于出狱。罗贯中雇船送他回兴化。但是由于施耐庵途中染病,罗贯中陪伴他在淮安养病。不久施耐庵去世,罗贯中帮忙料理了后事,然后带着《水浒传》书稿去福建建阳找人刻印。

但是在建阳无人敢承印《水浒传》。他没有办法,只好到杭州暂时住下。在这里他整理修改了《水浒传》,也有人说《水浒传》后三十回就是这时完成的。同时他还改定了自己的《三国演义》,又写了《三遂平妖传》二十回,就病逝在杭州。
第3个回答  2018-07-23
罗贯中在1330年出生,
施耐庵在1296年出生,
按理说施耐庵比罗贯中大了三十几岁,比他早成名好多年,罗贯中拜施耐庵为师。施耐庵写了一部水浒传,罗贯中也写了一部三国演义,交给施耐庵指导。
所以,施耐庵是师傅,罗贯中是徒弟。
第4个回答  2013-11-02
施耐庵是罗贯中得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