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成“马屁群”,背后反映了哪些问题?

如题所述

家校交流群的建立,方便了家校间的沟通与合作,但如果管理不当,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就会出现问题,引起双方的反感,进而影响教学工作。 但是很多所谓的沟通群已然成为“马屁群”“客套群”“攀比群”“辩论群”“广告群”。在这些“马屁群”的背后,反映的是教育的焦虑。

家长的“拍马”行为源于对孩子的爱,这并不是真心所为,而是一种世俗的流露,这怪不得家长,只能怪现实的残酷。要真正杜绝这样的“拍马屁”行为,一方面,应该要求教师严于律己,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另一方面,在微信群中,作为主导地位的老师更应当约法三章,对家长提出明确要求,让世俗的吹捧失去应有的市场。

其实,无论是公办学校的微信群也好,还是校外辅导机构的微信群也罢,群中不同的氛围与言语表现,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家校关系的异化,亦反应了教育评价专业化的缺失。教师精力不够分配,无形中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家长有求于教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沾雨露,就会用各种方法巴结老师,使用权力、施展权力是有快感的,权力对人的诱惑,其中就有这种快感的诱惑。教育精神、人文精神扎根不深,就容易被权力诱惑、俘获。这样权利的关系就形成了,教师对家长就居于支配地位了。业内人士认为,错不在微信群或各类家校联系平台,问题是要让学校教育回归本位,不能借家长群让家庭教育过度扛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同时家长也应理性看待家校互动。 注重孩子的教育是对的,但是更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1
近日,人民网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家校交流群的建立,方便了家校间的沟通与合作,但如果管理不当,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就会出现问题,引起双方的反感,进而影响教学工作。日前,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出台了《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规定》,明令防止家校网络交流平台成拍马屁群”。

作为一个孩子刚刚步入初中的家长,手机上有多个微信群,一个是小学微信群,一个是初中新班微信群,一个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微信群。三个微信群中,初中新班的微信群最为活跃,只要老师一说话,家长们马上跟风点赞,什么老师辛苦了,什么学生真棒,什么在这个班里学习真幸福等等,说是家长群演变成了“马屁群”,一点都不为过,而就在几个月前,小学的微信群中亦是如此,只不过孩子们各自升入自己的初中,小学群也就名存实亡,烟消云散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家长微信群与初中新班微信群的风格迥异。在这个群中,老师经常发布学生的表现、教学的场景,但是群里的家长却很少搭腔,更没有讨好拍马屁的现象。相较之下,老师态度谦和,经常夸赞孩子,哄家长开心。



三个微信群,三种不同的状态,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差别,稍作思考,不难发现,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微妙关系。初中新班的微信群中,每一位家长说话都是小心谨慎,希望给老师留下好的印象,以求老师对自己的孩子高看一眼,照顾有加。

其实,无论是公办学校的微信群也好,还是校外辅导机构的微信群也罢,群中不同的氛围与言语表现,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家校关系的异化,亦反应了教育评价专业化的缺失。教育是专业性极强的职业,教师的威望不是靠行政权威,而是靠专业权威而构架,家长微信群中,家长们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老师,也并不能证明老师多么优秀,老师们应当清楚地看到,这是对教师手中权力的崇拜,明智的老师应当放平心态,时刻谦虚谨慎,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能在家长的推崇中迷失自我。



家长的“拍马”行为源于对孩子的爱,这并不是真心所为,而是一种世俗的流露,这怪不得家长,只能怪现实的残酷。要真正杜绝这样的“拍马屁”行为,一方面,应该要求教师严于律己,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另一方面,在微信群中,作为主导地位的老师更应当约法三章,对家长提出明确要求,让世俗的吹捧失去应有的市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8-22
反应的是教育的焦虑。家长们的马屁其实是源于对孩子的爱,并不是他们真心像这样,是现实的问题逼他们变成这样的。应该让学校教育回归本位,不能借助家长群让家庭教育过度接手学校教育,家长也理智对待。
第3个回答  2020-12-28
一方面也是老师的问题,现在很少有老师以教书育人为目的,都是完任务,凭自己心情做事。另一方面就是家长的心理,为了孩子不被老师刻意欺负,为了让老师高兴,照顾,拍马屁是不得已但也很可笑。
第4个回答  2020-08-22
相互讨好、人云亦云、占点小私利。讨好下能使得关系融洽点,但有的就是不和实际人云亦云,要么就是想着从别人那里捞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