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对文物保护的意义?

有什么应用或公式

最近关于盗墓方面的艺术作品有很多,如《木乃伊》《盗墓笔记》《鬼吹灯》等等。在所有的探险活动中,盗墓或者说墓穴探险,无疑是最吸引人的一种。而且自从有了“厚葬”这一习俗之后,盗墓者就出现了。而墓穴的主人则会像银行保卫金库一样,千方百计地保障他们死后的安宁。那么,古人尤其是古代帝王究竟是怎么给墓穴防盗的呢?

▲乾陵

故布疑冢 瞒天过海

盗墓贼想要盗墓,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先找到墓,古代的君主们在第一步就为他们设置了一大难题——建立许多疑冢假墓。想挖我的坟头吗?首先你得有能耐找到我。“疑冢虽然是防盗手段中最笨的方法,却也是最为有效的,往往能将贼人的盗墓计划扼杀在摇篮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员公众考古与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马俊才说。

马俊才介绍,最有名的疑冢当属曹操墓,其将疑冢方法运用得可谓登峰造极,《三国演义》中称,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曹操的生性多疑,设立七十二疑冢,让深恨其之人和盗墓贼无从下手。这虽然是出自演义的说法,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个方法确实有效且被广泛使用。

流沙填墓 盗洞难挖

土丘墓最绝的反盗墓招式是“积沙”,这种墓也有一个专业术语,叫“积沙墓”。“积沙墓”俗称流沙墓,是盗墓者最为头疼和害怕的墓冢类型之一,出现时间很早。在营建时,开挖十几米深、面积达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定好棺椁的朝向、方位后,以炒干的细沙埋葬棺椁,而不是以土回填。沙子积埋到一定位置和厚度后,才以泥土覆埋,并将四周夯实筑牢。

马俊才解释说,之所以用干燥的细沙,一是可以保持地下干燥的环境,防止尸体腐坏;二是强化防盗效果。干燥的细沙如水,流动性极强,盗墓者根本无法挖掘盗洞,因为挖的时候,沙子会流淌,根本就形不成盗洞。就是挖成了,也极容易造成塌方,让盗墓者成为殉葬者。

2005年5月,马俊才作为领队参与上蔡县郭庄村楚墓的全面发掘。据他介绍,整座墓的防盗招式一环套一环:大墓深达17米,其中10米多埋的都是沙子。又在主棺的正上方和侧方,加修了两个假棺材,为了逼真,还放置了小件陪葬品。墓道走向设计也很绝,不像通常大墓那样,墓道直达墓底,而是改变了方向,如果盗墓者顺墓道而下,根本看不见真正的棺室。

“这座楚墓内的陪葬品,能历两千多年而不被盗出。完全是因为这环环相扣的反盗墓设计。现场发现,此墓大大小小有17个盗洞,其中年代最早的盗洞挖于战国时期,位于墓室北口外约3米处,是一个阶梯式的斜向洞,向下发现积沙后就停止了挖掘。”马俊才说。

铁水封陵 固若金汤

很多古墓都被盗墓者光顾、洗劫,但是历史上有一座古墓却幸免于难,这就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

“考古结果表明,目前确实没有发现乾陵被盗的痕迹。”马俊才说,其主要就是采用铁水封陵的方法,墓道与墓门间用吞条填砌,多达39层,用石近4000块。石条之间用铁拴板拴拉,每3层上下用铁棍穿联,而且在石头上凿有倒梯形的洞,类似于木工做的木榫,在墓地现场筑炉化铁成汁,浇塞石上的榫洞,使石块牢牢地粘在一起,成为一体。

“如果没有这种榫洞,石块就很容易抽离。”马俊才说,历史上有很多次盗挖乾陵的记载,如黄巢起义时,曾在墓道西面挖了大沟,后也有军阀组织大批人马盗挖,但均没有成功。可见,武则天铁水封陵的反盗墓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化学毒物 闻之毙命

除了各类物理防盗手段外,化学陷阱也被墓主们采用。据史料记载,古代最常用的化学防盗剂就是水银,将水银放置墓中蒸发成汞蒸气,会给盗墓贼带来极大的麻烦。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可能是利用水银挥发剧毒进行防盗。“此设计目前还未证实,但秦陵封土的确可能有大量水银,曾有人对当地土壤进行测量,越到下面发现汞含量越高。”马俊才说。

其他帝王陵墓内部也可能有“水银池”。魏襄王的陵墓中更是会喷出不明黄色气体,让人靠近不得。《太平广记》有载:“襄王冢,以铁灌其上,穿凿三日乃开。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马俊才表示,野史记载,河南省卫辉市一墓穴遭盗掘时,曾有白气逸出。

伏火深藏 或为沼气

一些盗墓小说中还提到,很多盗墓贼一打开古墓,便发生大火,被烧死、烧伤。《汉旧仪》里所言:“将作营陵地,内方石,外沙演,户交横莫耶,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制有其机也。”这段文字中透露出,古墓中的“伏火”是古人反盗墓设计的传统手段之一。曾震惊世人的长沙马王堆1号墓(辛追墓),就曾出现“伏火”。

对此,马俊才表示,这种所谓的“墓火”可能并不是有意为之的防盗设计。而是因为墓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如衣服、食物等等,长时间埋藏之后会腐烂,从而产生一种可燃气体——沼气。盗墓者手持火把或蜡烛而入,沼气一遇明火,就会发生爆燃或者火灾了。

机关伏弩 并不实用

在盗墓小说、电影中,经常会看到墓穴中装有机关弩箭,盗墓者一旦触发机关,弩箭就会射出,使其毙命当场。

伏弩一般只有帝王陵一类的高等陵寝才会使用,秦始皇的陵墓就有“伏弩”。郭沫若在《中国史稿》第三篇第三章第一节中写道:“为了防止后人挖掘他的坟墓,秦始皇命令工匠装置了许多机弩,以射杀企图进入墓道的人。”

“这种多见于文字记载中,一旦盗墓者靠近就会被射杀,但目前发掘的墓穴中还从未发现过。”马俊才说,这种“机关”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存在,因为箭是金属、弦是各种牛筋做的,时间长了就会锈蚀、腐烂,从而失去效能,无法使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7
文物修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址修复,不可移动文物修复和可移动文物修复。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建筑遗址修复、古墓遗址修复和革命遗址修复等,可移动文物修复包括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修复和社会流散文物修复,尤其是对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精品的修复要求更高。他不仅要求器物的完整的原貌,而且还需要器物原始年代独有的特殊风格的完美性。大体可分为三类,即研究修复、展览修复和商业修复。三种修复虽存在同一个目的、方法上还存在着差别,但在保持文物的原貌上仍是相同的。
修复文物一般须经清洗、加固、粘接、补配、绘图、粘补等十多道程序,而作色作旧是最后一道程序,也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不仅要求修复员有纯熟的技巧,更要对色彩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文物修复不仅要具有相当的历史、绘画、文字功底,还要掌握-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知识。
除了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超强的耐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
文物修复是一项非常细致且耗时很长的工程,要做到慎之又慎,不能有半点丝毫马虎。文物也具有生命,文物技术修复员也好比一个主刀医生,手术不允许失败,否则一段历史也许就此消亡。有一句说的特别好:钟表、一件有生命的物品;修复:等于是赋予它第二次生命。文物修复的意义:文物是当时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反应当时的经济、文化、政治、战争,残破的文物固然具有悠久的历史感。但修复后的文物更能完好的表现当时的社会风貌。文物的修复也是以当时的文化背景为理论依据。而不是盲目的修补,修补是为了让更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直观的欣赏了解当时的文化。
文物修复的另一层意义在于文物也是一件具有考证历史和科学价值的艺术品,残缺的文物固然有残缺美,但领悟残缺美需要一定的文化涵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而一件相对完整的艺术品则相对要好理解的多。如同当年的马踏飞燕残缺是完全感受不到那种凌空腾跃的通灵之感。修复后会当凌绝顶的想法会不由自主的出现在你的脑海里:马的灵性立刻活灵活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23
文物保护的意义

1.文物保护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历史文物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此外,许多历史文物是国家对文物所在的地域、水域、海域拥有主权的铁证。因此,加强文物保护,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于巩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对于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文物工作,有利于推动科学研究,促进经济发展。首先,文物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是历史文化研究和现代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在尚无文字记载的历史发展阶段,没有文物资料,就没有历史研究可言。我国许多专业学科的历史正是利用了现存的大量文物资料,才得以理顺其演变、发展的历程。今天的科技文化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