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外而悲伤的诗句

如题所述

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不相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归有光《项脊轩志》文末有句:“…… 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也。” 字白如话,无一字言及情事,然能解《江城子》者必能感其深意。
  熙宁八年,到任密州(今山东诸城)三个月,苏东坡为自己写下了一首情词,记述一个梦,他梦见了已去世十年的前妻王弗。十年生死,夫妻重会,相顾无言,泪下如雨,东坡含泪写下了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二日夜记梦》。
  十年时间,也许当时断人心肠的痛已不再强烈,然而思念却一时一刻也不曾减弱,如同一根细细的锯齿,不停的拉扯着人的某一根神经,直到生命的尽头。古今中外天上地下,夫妻阴阳相隔的伤感与思念,在这一首《江城子》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苏东坡的第一首悼亡词,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陈师道称此词“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倾泉”,诚不为过。
  论深情,《江城子》可称千古第一情词。
2、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沙郊区望城县发掘了一座唐窑,出土了上千把酒壶,其中几百把上都有诗,包括这首《君生我未生》。网络流传版还有“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等句。
3、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心悦君兮君不知”,2000多年前《越人歌》中的句子,很多人知道这句是从冯小刚的《夜宴》。电影的主题是欲望和寂寞,冯小刚说:“这两句唱出了人与人之间最深的寂寞,一个人如果懂了这首歌,这个人就不会寂寞。”我想这句子没那么玄乎,人人易懂,至于会不会寂寞,看你的心有多沉,夜有多深。
  诗词是浓缩了的人生,一百个人读便会有一百种感受,吟诗唱词并不是要去追究作者表达了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你自己从中得到了什么感受。
4、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初娶表妹唐婉,夫妇感情很好,但其母却不喜欢这个儿媳,新婚仅两年,小夫妻就被迫分了手。数年后,陆游春日出游,在沈园与唐婉不期而遇,此时唐婉已改嫁赵士程,而陆游也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征得丈夫同意,唐婉设酒相待,此情此景令陆游非常伤感,酒浓情浓话不能浓,情长意长时不能长。唐婉走了,陆游满腹辛酸,在壁上题《钗头凤》一首。毛晋评此词曰:“放翁咏《钗头凤》一事,孝义兼挚,更有一种啼笑不敢之情于笔墨之外,令人不能读竟。”
  后来唐婉读到了这首词,事关自己,更有感触,她流泪和了一首:“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其后不久,一个深秋的日子,唐婉抑郁而死。印度诗人泰戈尔有句广为传诵的诗句:“如果你不能爱我,就请原谅我的痛苦吧。”无奈之下的辛酸悲自心底,盖亦此境也。
 5、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写于东周初年,
  西周末年,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把地方领导当猴耍,结果玩掉了自己的脑袋,玩亡了国。受重创的周王室东迁到了洛阳,史称东周。迁都以后,有位大夫因事到故都,见当年的宫庭宗庙已成田地,心极悲伤,遂作《黍离》一篇。
  《黍离》描写的是国破家亡、昨是今非的凄凉悲痛,后代文人常用的一个词就叫作“黍离之悲”。比如千岩老人萧德藻就认为姜夔的《扬州慢》有“黍离之悲”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泠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转眼间离开扬州很多年了,但那“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叫吹箫”的风韵仍让我神往,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清冷与无奈更让人为之叹息惆怅。只是,二十四桥仍在,不知远方的朋友是否还会想起我?
6、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你是谁,读者?在一百年后,正读着我的诗?”
  这是泰戈尔《园丁集》中的句子,光阴苒苒,年华似水,百年之后,有多少人可以不被忘记?又有多少诗篇,还在被人读着?
  而《诗经》是三千年前的诗歌。
  几千年来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其数量之多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然而正如胡适在《中国文艺复兴》中所说,它们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死了的文学”,一类是“活着的文学”。诗词无疑是属于后者,它们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和中国人那种与生俱来的性情共生。
  《诗经?邶风?绿衣》,中国最早的一首悼亡诗。
 7、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语出陈陶的《陇西行》,战争所造成的家破人亡一入了诗, 实是凄惨战场的延续。
 8、
  一度花时两梦之,一回无语一相思。
  相思坟上种红豆,豆熟打坟知不知?

  二月十三夜,黎简于邕州江上舟中夜宿,梦见有友人将回故乡,忙提笔在手,想写封书信托带给妻子梁雪。百端集于笔下,一时却不知从何说起,刚写了“家贫出门,使卿独居”八个字,江上风浪大作,黎简触舟而醒,但见江天月明,人单影孤,哪里又有友人的踪影?而梁雪,自己的妻子,两年前就已经过世了,当年安葬她时,自己不是还铸了一枚“长毋相忘”的铜印系在她臂上?难道是妻子也挂念着自己而来入梦?
  “梦而不见,不如其勿梦也,况予多病少眠,梦亦不易得耶。”黎简静静地躺在船上,思及往事,泪落无声……
9、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黄景仁的《绮怀》,堪比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初看到这句是在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印象极深)。
10、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不忘初心,是因为最初的简单。
  想起纳兰性德的另一首词——“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性德只活了32岁,他的第一个妻子卢氏比他还要早逝,两个人在一起只共同生活了三年。卢氏卒于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三十日,半月之后纳兰性德作此词。“当时只道是寻常”,当生命一旦划上句号,生活转眼成了回忆,所有的平常都在一瞬间变得不寻常……
  还有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的妻子赵氏病逝于苏州,多年以后,贺铸因公再至苏州,晚上独自一个人回到老屋卧房,雨夜寂寂,面对空空的床铺、如豆的灯光,那个为自己煮饭缝衣的人儿如今又在哪里?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情难自已,贺铸凄然提笔急书《鹧鸪天》一首,墨汁淋漓之际,词人已是泪流满面!
  当你尝尽世情冷暖,回顾漫漫人生路时,记忆中所能存留的大多是像“寒夜挑灯夜补衣”这样传袭了千年,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举动。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一篇散文中写道:“ 客居岁月,暮色里归来,看见有人当街亲热,竟也熟视无睹,但看到一对人手牵手提着一把青菜、一条鱼从菜场里出来,一颗心就忍不住恻恻的痛起来……一蔬一饭里的天长地久,原是如此的难舍啊!”
  人生如戏,生死之间的大悲大痛最能感动局外人,而柴米油盐中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的情意对自已才尤为难舍。其实世间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就如同河蚌养珠一样,看似无意,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滋润、修补。
  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29

因为意外离别的悲伤

1,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赠别》)

表达友人离别的悲伤,蜡烛流泪。

2,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表达离别的容易,但相见的困难,如落花流水春去的悲伤。

3,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因为意外触发思乡的悲伤

4,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突然遇到熟悉的乡人却觉得乡音陌生了,却生气莺声像故乡的,表达思乡的悲伤。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异乡突然过节,倍感悲伤。

6,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接近家乡了,却不敢进去的伤感。

7,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楚辞.九歌《少司命》,

再悲伤啊莫过于活生生的别离,再快乐啊莫过于新相交的知己。天赐生离所引起的绵绵不绝的相思,格外煎熬人心。

8,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突然看见花开,想起去年和你分别的时候,很伤感。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30
有的东西流淌在心里、眼神里、话语里、音乐里…

风吹雨散,人走茶凉。淡淡的风带走淡淡的感念,淡淡的月带走淡淡的情怀……

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想起你,原来,你比想象中更重要。

其实一见钟情的不是你,对你不过是意外的邂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