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乡的春节”为话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以“家乡的春节”为话题,记叙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文字适当的配上图片)
谢啦,急呢...
浙江台州市路桥区的

俗——台州过年风俗录 

春节是中国人最古老、最喜庆、最温暖也最令人向往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春节,远方的游回归故乡回到父母身边,出门打工的父亲带回一年的血汗钱与妻儿团聚。与外国的节日相比,甚至与中国普通的节日相比,春节更突出一个家,反映了一个情。家是所有家庭成员的港湾,情是维系家人的纽带。 

除了这份浓浓的亲情之外,春节还代表了喜庆,代表着吉祥兆头。从家家户户放鞭炮、谢年,到舞龙舞狮闹新春,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整个中国大地都沉浸在喜庆祥和的氛围之中。正因为传统,就有着传统文化的影响。 

有道是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台州虽然地域不大,各地春节习俗可不少。台州人过年过元宵到底有哪些民风、民俗?作为一名台州人可不能不知道。 

临海人过春节、过元宵习俗 

春节习俗 

在临海,春节一般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止。张家渡民间流传的“拜岁过上八,清汤呒得喝”就是这个意思。 

大年初一天未亮,炮仗连天响。天亮后,各家插烛焚香烧纸钱,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 

大年初一的早餐,以前城关吃汤圆,东乡都吃糯米红枣粥,沿海渔乡则吃“长寿面”,西北乡山民有的吃豆腐粥。杜桥、上盘等地,初一的早饭男人烧,习惯吃“菜头饭”。初四,民间备牲醴、烧纸马贴新“灶司”,称“接灶神”。 

初一这一天,临海过去还有许多禁忌:如不准扫地,不准将水倒在地上,不准动刀,不动针线,不劳作,不经商,不许骂人,不许讨债,不许打架,即使在平时有仇的这一天也要和睦相处。 

正月初八俗称“上八”,过去也是张家渡“开市”之日,各家各户初八早饭都要煮米饭吃,叫“上八饭”。过了上八,民间新年礼拜活动就算告一段落。但正月活动正式结束的,还应该是过了正月十四,因为人们十四夜“闹花灯”、“接财神”,财神出街后宣告结束。 

椒江春节活动和全国各地大致相同,相同的部分不外乎贴对联,放爆仗,互相拜年直至正月十五闹花灯。

 

  据《海门镇志》记载,“旧历正月初一日,家家户户均贴春联。门口设香案,置糕果供神。男女老幼,都换新衣,纷纷到各神庙烧香,鞭爆之声,轰隆盈耳。各家均以粽子、年糕、汤团充食;糕取高升、团取团圆之义。”因为正月初一忌动刀,故糕须于除夕夜切好,初一早上吃年糕喻“高升”,中午吃汤团喻团圆,晚上吃粽子喻脱去衣服睡个囫囵觉。而嗜赌者却最忌这一天吃粽子,他怕今年赌运不济,被剥个囫囵精光。

椒江也和台州各地一样,从清末民初开始兴起春节这天去祖坟上“拜坟岁”的风气,这大约取自于过去的拜祖先画像之俗吧。这一天,合家老小带上祭拜祖宗之物件去郊外或山上的祖坟去向祖宗拜岁。这天野外游人比肩继踵,陆绎不绝,蔚成大观,这活动既对祖宗表示怀念尊敬之情,又去郊外山上活动筋骨,吸取新鲜空气,真是一举两得。

“正月初二日早晨家乡均用粉蹄酒肉祭供,谓之‘开年’,表示迎接新财神,皆争先恐后,甚有于夜半行之,爆竹之声,彻夜不绝。新年以后,新亲外戚,例须亲往叩岁,主家置酒相待,并须还叩”(《海门镇志·岁时》)。

 不过,商家大多以正月初五日祭财神的,相传正月初五日为财神诞辰,到了初五,凡希望财源亨通的人们,例必备牲接神,商号尤郑重其事,特于是日开市,金锣爆竹,牲礼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而迎之。过去,椒江被誉为“小上海”,商业发达,商家特多,故初五日祭财神特旺盛,是日,香案满街,爆竹震天,人人拱手道贺,句句吉利之言,街上充满了喜庆祥和希冀之色。

 春节最后一项重大活动便是十五夜的灯会,亦即是闹元宵。正月十五日,俗称上元,与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合称三元。又称为元宵元夕,都含有第一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张灯始于唐而盛于宋,传至今日实乃一千余年矣!

椒江正月半夜的灯会与各地大致相同,商家在门口挂上各式各样争奇斗艳的花灯以酬神和娱民,并在屋檐下蒙上各色布幔,以保护花灯。椒江地处港口,有大量的码头工人和渔民,他们好动,喜闹,于是,是夜活动重点便是“闹花灯”,而其中最闹猛便是“绰小老爷”。过去椒江人把庙里的神像称为“老爷”,小神像便称为“小老爷”。椒江百姓向有在正月半夜张灯迎神的习俗,即是所称的“绰小老爷”活动。

为了正月半夜的出迎,椒江每个寺庙都备有出迎用的小神像。出迎的坐椅是两支大竹杠中间绑一只坐垫,像一只抬人用的过山滑杆,神像就坐在这只垫上,由一名壮健的青年扛在肩上,在一群该庙所在地青年的卫护下参加游迎活动。正月十五晚上一到,大街上的商家户户张灯结彩,处处大放光明,把整条大街照得白昼似的。吃罢元宵的老百姓,扶老携幼纷纷上街,街上则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兴高采烈,万民空巷。

绰小老爷的前导是两条龙,随着喧天的锣鼓声,两条大龙在耀目的灯光和震天的鞭炮声中飞舞,然后是出迎的神像队伍。不知是什么年代,也不知是准定下的定例,全海门寺庙中只许十三尊神像可以进入这支队伍,而第一尊必定是杨府庙的杨府爷。其余则依次是武圣庙、天后宫、龙翔庙、南门殿、后晏宫、前晏宫、财神庙、石公庙……。按各地一般习俗,武圣庙所祀的关羽已经封为“关帝圣君”,称帝了,应该是第一尊,然而在椒江,即便是“帝”,在老百姓眼中,还得屈尊让给保境安民有功的杨府爷。关帝庙的周仑爷为第二尊,为什么呢?因为关羽已是“帝君”了,帝有帝的尊严,故自己不出门,只派他的马夫“周仓”代他出迎,聊表与民同乐的意思。

抬神像和护神像的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大家都不愿自己的伸像落后,每年常常为谁先谁后闹得不可开交,有时还会发生争斗,然而,“杨府爷”的首席位置却谁也不敢来争,足见杨府爷在海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望。绰小老爷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开鞭炮战。背小老爷和卫护小老爷之人均须赤脚穿草鞋,而沿街的所有鞭炮均不朝天放而往他们的脚下扔,一时炮声震耳火光阵阵,热闹非凡。他们都要以经得起鞭炮炸而保持迎神队伍之井然而显示自已是好汉,即使双脚被炸得鲜血淋漓亦在所不顾。整个行程的高潮是队伍最后停留在杨府庙前供群众观赏的时间,整条南北新椒街这里最阔,观众集中得也最多。十三尊披红戴绿的小老爷在海门主要街道迎游一圈后到这里结束了,这里所有的小老爷均依次排好,供群众观赏,街中间是舞龙、舞狮、花鼓、大力士等活动,各庙的锣鼓队在这里一起吹打,老百姓把早已准备好的鞭炮集中往这里放,街上掀起一阵阵高潮。行程结束的标帜是杨府爷回庙,则其余的小老爷亦各自打着锣鼓回各自的家,整个行程才告结束,杨府庙前鞭炮纸屑可以平到街沿,足见鞭炮数量之多。

 正月半夜活动之后,商家正常营业,农民准备春耕,各业小贩小手工业者亦都开始了各自一年生计的准备,一个春节的活动才最后宣告结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03
俗——台州过年风俗录

春节是中国人最古老、最喜庆、最温暖也最令人向往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春节,远方的游回归故乡回到父母身边,
出门打工的父亲带回一年的血汗钱与妻儿团聚。与外国的节日相比,甚至与中国普通的节日相比,春节更突出一个家,反映了一个情。家是所有家庭成员的港湾,情
是维系家人的纽带。

除了这份浓浓的亲情之外,春节还代表了喜庆,代表着吉祥兆头。从家家户户放鞭炮、谢年,到舞龙舞狮闹新春,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整个中国大地都沉浸在喜庆祥和的氛围之中。正因为传统,就有着传统文化的影响。

有道是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台州虽然地域不大,各地春节习俗可不少。台州人过年过元宵到底有哪些民风、民俗?作为一名台州人可不能不知道。

临海人过春节、过元宵习俗

春节习俗

在临海,春节一般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止。张家渡民间流传的“拜岁过上八,清汤呒得喝”就是这个意思。

大年初一天未亮,炮仗连天响。天亮后,各家插烛焚香烧纸钱,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

大年初一的早餐,以前城关吃汤圆,东乡都吃糯米红枣粥,沿海渔乡则吃“长寿面”,西北乡山民有的吃豆腐粥。杜桥、上盘等地,初一的早饭男人烧,习惯吃“菜头饭”。初四,民间备牲醴、烧纸马贴新“灶司”,称“接灶神”。

初一这一天,临海过去还有许多禁忌:如不准扫地,不准将水倒在地上,不准动刀,不动针线,不劳作,不经商,不许骂人,不许讨债,不许打架,即使在平时有仇的这一天也要和睦相处。

正月初八俗称“上八”,过去也是张家渡“开市”之日,各家各户初八早饭都要煮米饭吃,叫“上八饭”。过了上八,民间新年礼拜活动就算告一段落。但正月活动正式结束的,还应该是过了正月十四,因为人们十四夜“闹花灯”、“接财神”,财神出街后宣告结束。

椒江春节活动和全国各地大致相同,相同的部分不外乎贴对联,放爆仗,互相拜年直至正月十五闹花灯。

据《海门镇志》记载,“旧历正月初一日,家家户户均贴春联。门口设香案,置糕果供神。男女老幼,都换新衣,纷纷到各神庙烧香,鞭爆之声,轰隆盈耳。各家均
以粽子、年糕、汤团充食;糕取高升、团取团圆之义。”因为正月初一忌动刀,故糕须于除夕夜切好,初一早上吃年糕喻“高升”,中午吃汤团喻团圆,晚上吃粽子
喻脱去衣服睡个囫囵觉。而嗜赌者却最忌这一天吃粽子,他怕今年赌运不济,被剥个囫囵精光。

椒江也和台州各地一样,从清末民初开始兴起春节
这天去祖坟上“拜坟岁”的风气,这大约取自于过去的拜祖先画像之俗吧。这一天,合家老小带上祭拜祖宗之物件去郊外或山上的祖坟去向祖宗拜岁。这天野外游人
比肩继踵,陆绎不绝,蔚成大观,这活动既对祖宗表示怀念尊敬之情,又去郊外山上活动筋骨,吸取新鲜空气,真是一举两得。

“正月初二日早晨家乡均用粉蹄酒肉祭供,谓之‘开年’,表示迎接新财神,皆争先恐后,甚有于夜半行之,爆竹之声,彻夜不绝。新年以后,新亲外戚,例须亲往叩岁,主家置酒相待,并须还叩”(《海门镇志·岁时》)。

不过,商家大多以正月初五日祭财神的,相传正月初五日为财神诞辰,到了初五,凡希望财源亨通的人们,例必备牲接神,商号尤郑重其事,特于是日开市,金锣爆
竹,牲礼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而迎之。过去,椒江被誉为“小上海”,商业发达,商家特多,故初五日祭财神特旺盛,是日,香案满街,爆竹震天,人人拱
手道贺,句句吉利之言,街上充满了喜庆祥和希冀之色。

春节最后一项重大活动便是十五夜的灯会,亦即是闹元宵。正月十五日,俗称上元,与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合称三元。又称为元宵元夕,都含有第一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张灯始于唐而盛于宋,传至今日实乃一千余年矣!


江正月半夜的灯会与各地大致相同,商家在门口挂上各式各样争奇斗艳的花灯以酬神和娱民,并在屋檐下蒙上各色布幔,以保护花灯。椒江地处港口,有大量的码头
工人和渔民,他们好动,喜闹,于是,是夜活动重点便是“闹花灯”,而其中最闹猛便是“绰小老爷”。过去椒江人把庙里的神像称为“老爷”,小神像便称为“小
老爷”。椒江百姓向有在正月半夜张灯迎神的习俗,即是所称的“绰小老爷”活动。

为了正月半夜的出迎,椒江每个寺庙都备有出迎用的小神像。
出迎的坐椅是两支大竹杠中间绑一只坐垫,像一只抬人用的过山滑杆,神像就坐在这只垫上,由一名壮健的青年扛在肩上,在一群该庙所在地青年的卫护下参加游迎
活动。正月十五晚上一到,大街上的商家户户张灯结彩,处处大放光明,把整条大街照得白昼似的。吃罢元宵的老百姓,扶老携幼纷纷上街,街上则是人山人海,摩
肩接踵,兴高采烈,万民空巷。

绰小老爷的前导是两条龙,随着喧天的锣鼓声,两条大龙在耀目的灯光和震天的鞭炮声中飞舞,然后是出迎的神像
队伍。不知是什么年代,也不知是准定下的定例,全海门寺庙中只许十三尊神像可以进入这支队伍,而第一尊必定是杨府庙的杨府爷。其余则依次是武圣庙、天后
宫、龙翔庙、南门殿、后晏宫、前晏宫、财神庙、石公庙……。按各地一般习俗,武圣庙所祀的关羽已经封为“关帝圣君”,称帝了,应该是第一尊,然而在椒江,
即便是“帝”,在老百姓眼中,还得屈尊让给保境安民有功的杨府爷。关帝庙的周仑爷为第二尊,为什么呢?因为关羽已是“帝君”了,帝有帝的尊严,故自己不出
门,只派他的马夫“周仓”代他出迎,聊表与民同乐的意思。

抬神像和护神像的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大家都不愿自己的伸像落后,每年常常为
谁先谁后闹得不可开交,有时还会发生争斗,然而,“杨府爷”的首席位置却谁也不敢来争,足见杨府爷在海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望。绰小老爷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开
鞭炮战。背小老爷和卫护小老爷之人均须赤脚穿草鞋,而沿街的所有鞭炮均不朝天放而往他们的脚下扔,一时炮声震耳火光阵阵,热闹非凡。他们都要以经得起鞭炮
炸而保持迎神队伍之井然而显示自已是好汉,即使双脚被炸得鲜血淋漓亦在所不顾。整个行程的高潮是队伍最后停留在杨府庙前供群众观赏的时间,整条南北新椒街
这里最阔,观众集中得也最多。十三尊披红戴绿的小老爷在海门主要街道迎游一圈后到这里结束了,这里所有的小老爷均依次排好,供群众观赏,街中间是舞龙、舞
狮、花鼓、大力士等活动,各庙的锣鼓队在这里一起吹打,老百姓把早已准备好的鞭炮集中往这里放,街上掀起一阵阵高潮。行程结束的标帜是杨府爷回庙,则其余
的小老爷亦各自打着锣鼓回各自的家,整个行程才告结束,杨府庙前鞭炮纸屑可以平到街沿,足见鞭炮数量之多。

正月半夜活动之后,商家正常营业,农民准备春耕,各业小贩小手工业者亦都开始了各自一年生计的准备,一个春节的活动才最后宣告结束
第2个回答  2010-02-20
快找,o()^))o 唉,学生阶级吧,me too啊
努力吧,我们一定要加油呀,学生可怜啊
变着法的作业题,做也做不完
我也有着作业,不过我山东的
辛苦了
第3个回答  2010-02-20
我已经对春节不太感兴趣了。小的时候就盼着赶快过年,现在看看和平时也差不多,而且觉得过年很累!
第4个回答  2010-02-20
你家在哪呢?
自己调查一下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