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如题所述

一、气对血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

气为血之帅包含着三方面的意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1.气能生血 一是指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从摄入的饮食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没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化,而气化又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则脏腑的功能活动旺盛,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化能力减弱,则脏腑功能活动衰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弱。二是指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主要指营气。所以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故在临床治疗血虚疾患时,常常配合补气药,就是补气以生血之意。

2.气能行血 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另一方面有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气之正常运动,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总之,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所以临床上治疗血行失常,常以调气为上,调血次之。如气虚不能行血则面色白,补气行血则面色华;气滞则血瘀,妇女月经闭止,行气活血则经通。

3.气能摄血 即气对血的统摄作用,使其正常循环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气摄血,实际上是脾统血的作用。若脾虚不能统血,则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气不摄血则可见出血之候,故治疗时,必须用补气摄血之法,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如临床上每见血脱之危候,用大剂独参汤补气摄血而气充血止,即是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

二、血对气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血为气之母”。

血对气的关系,即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是指气在生成和运行中始终离不开血。

其一,血能生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各脏腑和经络之气的声称和维持起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水谷精微又赖血以运之,借以为脏腑的功能活动不断地供给营养,使气的生成与运行正常地进行。所以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少。

其二血能载气。气存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否则,血不载气,则气将易于流散,无以所归,因为人身之血即以载气,故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说:“守气者,即是血”,《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营行脉中”,即指营气存在于血脉之中。所以在临床上,每见大出血之时,气亦随之而涣散,形成气随血脱之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7

血主要的作用在于为全身提供营养,人体只有五脏六腑,躯干四肢这些形体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些专门的物质来营养、激发这些脏腑的功能。这些物质,就是气和血。

血液就需要循行于血管中,汗液就需要固守在肌表下,精液就需要固摄在肾脏中。而保证上述有形物质各司其位的关键,就是气。

中医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对气血关系做了很好的概括,叫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的作用在于推动有形的血液,让血在血脉中正常地运行,即“帅”。

血的作用,在于让气有所归属;气本身是无形的,必须依附于有形的物质上,才可以正常地发挥作用,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那么当气不足时,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就缺乏,很容易出现血瘀的情况。

日常中补气与血可以吃什么:

羊肉羊肉性热,有温中暖身,补虚益气的作用。每500克的羊肉就能提供6427卡热量,尤其适合阳虚的人食用进补。羊肉中的脂肪含量仅有猪肉的1/2,因而不必担心因摄入过多而引起肥胖。所以,女性多吃羊肉,脸色会更红润,更显健康。

海藻海藻其实同样也具有补血的功效,只是由于在海藻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都可以促进人体对铁质的吸收,从而达到补血的功效。

葡萄葡萄补气血,强筋骨,利小便。宜于血虚便秘,脾虚食少,脾虚水停以及湿证。感冒忌食。

红糖红糖也是最常见的补血补气的食物,红糖在补血的同时,还能解决很多女性痛经的烦恼。

第2个回答  2021-03-17
一、气对血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
气为血之帅包含着三方面的意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1.气能生血 一是指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从摄入的饮食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没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化,而气化又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则脏腑的功能活动旺盛,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化能力减弱,则脏腑功能活动衰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弱。二是指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主要指营气。所以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故在临床治疗血虚疾患时,常常配合补气药,就是补气以生血之意。
2.气能行血 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另一方面有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气之正常运动,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总之,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所以临床上治疗血行失常,常以调气为上,调血次之。如气虚不能行血则面色白,补气行血则面色华;气滞则血瘀,妇女月经闭止,行气活血则经通。
3.气能摄血 即气对血的统摄作用,使其正常循环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气摄血,实际上是脾统血的作用。若脾虚不能统血,则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气不摄血则可见出血之候,故治疗时,必须用补气摄血之法,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如临床上每见血脱之危候,用大剂独参汤补气摄血而气充血止,即是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
二、血对气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血为气之母”。
血对气的关系,即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是指气在生成和运行中始终离不开血。
其一,血能生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各脏腑和经络之气的声称和维持起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水谷精微又赖血以运之,借以为脏腑的功能活动不断地供给营养,使气的生成与运行正常地进行。所以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3-18
中医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对气血关系做了很好的概括,叫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的作用在于推动有形的血液,让血在血脉中正常地运行,即“帅”。

血的作用,在于让气有所归属;气本身是无形的,必须依附于有形的物质上,才可以正常地发挥作用,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那么当气不足时,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就缺乏,很容易出现血瘀的情况。

我们仔细观察老年人的舌头,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小的瘀点在,口唇的颜色也比较暗,这些就是体内有淤血的表现。这种瘀血,很大程度上,与人上年纪后,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有关。反过来,如果体内的血量不够,那么气失去安身的住处,就会很容易消散掉,从而出现气血两虚的局面。也就是说,气虚者,血未必虚;但血虚者,常伴有气虚。
第4个回答  20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