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打吊瓶有无副作用(单纯论往血液里灌输液体,不论输的药物的副作用)。

很久以前,就看到消息说 欧美医生知道 国内医生因为小病甚至是感冒 都要打吊瓶时候 都很不理解 甚至气愤。
1,我就了解到,打吊瓶对身体不好。 还了解到一段口头禅。如果病能扛过去就不吃药,如果吃药能治好就不打针,如果打针能治好就不要打吊瓶。 这段话 是不是有科学道理呢? 这是 其一的问题。
我身体在朋友甚至所有认识的圈子里面基本算是最好的。从记事起没打过吊瓶,打针也是小学统一打的。一年到头,感冒不过一两次,从来不因为感冒吃药,顶多一个星期就好了。也不会因为感冒或其他原因导致发烧。从我记事起就发烧过一次。10年前在学校里发烧,都去上课,我自己弄了个毛巾敷头上,盖上被子睡觉,睡了一天好了。 只是补充第一个问题。

2,打吊瓶是否真的有副作用,比如降低免疫力。朋友说,打吊瓶会降低白血球啊,还是什么来。说流失一些就少一些,所以免疫力降低。 谁能确定或者怀疑是什么原因造成。请说说。 我会仔细研究。

3,吊瓶和打针,是否只是剂量上的差别?

暂时想到这么多,谁能解除我疑虑,请回复谢谢。我出个高分,请高手回答,你的回答,我并不会立即采取,我会仔细的研究。 如果,您有其他不同观点,也请说出,我或许也会采纳。

您的回答我看到后,我会按照您的回答做研究,然后补充,再探讨。谢谢。回答后,也请与关注。

“打点滴”,是目前一种常规给药方法,不论在医院病房,还是在农村卫生室或家庭病床,都能见到有病人“吊瓶”输液。

“打点滴”,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药效快,作用明显,对一些危重患者或进食困难的患者是合适的,必要的,特别在紧急状态下抢救病人,有着起死回生的作用。但“打点滴”不仅技术、器具、环境等要求高,而且药物配合要适当,否则会使药效降低,或增加药物的毒性。同时在整个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会使溶液中不性微粒(在50微米以下的微粒,肉眼看不见)增多,不溶性微粒可从药液本身带入(如原料、辅料、操作工艺、包装材料等),也可能由输液用器具(如输液管)或药液生产时带入(因药物的相互作用、理化性质的改变产生不溶结晶或降解药物等)。不错,通过药物输液,药效能够迅速发挥,但医护人员往往容易忽视不溶性微粒,更容易忽视不溶性微粒对患者的潜在性危害。

国内外药典对100毫升的静脉注射剂均有不溶性微粒的限量要求,我国药典1995年规定,每毫升输注液体中10微米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粒,25微米以上的微粒不得进过2粒,10微米以下的微粒未做限量要求。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医师郭随章曾做过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药物输液中的微粒考查,其结果均说明:药物输液的操作过程均促使药物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急剧增加,用药典标准对照,远远超过规定,情况令人担忧。

“打点滴”使药液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由于人体的毛细血管直径一般为4-7微米,那么经常或大量的药物输液进入血管,不溶性微粒就会大量地蓄积在微血管丰富的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内,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微血管的血栓梗塞、肺内肉芽肿、肺纤维化、肺静脉压、肺动脉压增高,以及局部组织水肿、炎症、坏死,甚至引起癌症等。这种报道较多,如一例生前曾接受过40升药物输液的患者,死后尸检时发现肺部有5000多个肉芽肿。

作为医生,应该坚决反对那种片面追求速效和经济效益而滥用药物输液的做法。作为患者,要充分认识“打点滴”的危害,尽量避免其不良后果。
医学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在美国买枪很容易,买抗生素很难,但在中国恰好相反,不少医生受利益驱动,给患者大剂量使用最新最贵的抗生素。中国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80%,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抗生素,这种局面不及时改变,中华民族有可能集体成为“耐药一族”,亦即回到抗菌药物发现之前的黑暗时代,那绝对是一场重大灾难。
感冒都用抗生素,孩子大后无药用建议一些病人尽量少输液,尤其是老人和小儿,其原因如下:-

1、老人、小儿体质生理上或者发育未成熟,或者生理性衰老,多数心、肺、肝、脾、肾脏功能、免疫功能欠佳,易于受到多种外界因素影响;-

2、输液是直接介入到血管,影响到血液、心、肺大小循环,中医说液体为阴水,易于“(寒)饮邪袭肺” ,如果是寒凉所致感冒、咳嗽、肺炎、心血管供血不足等,大量输液,易于导致寒饮凌心射肺,咳喘、胸痛加重,甚至出现心衰,故一般不宜大量输液;液体性质属寒,易于伤人阳气,长期累积,伤及小儿肾阳,免疫力低下,易于感冒、鼻炎、过敏;-

3、感冒多因感受、触冒风寒等多致,属于寒性者多,本当予以辛温解表,现在医院输液多数给予性质属于“苦寒”的抗菌素、清热解毒药物,不利于肌表本较轻微的寒邪向外透发、透散,更易于闭郁邪气,损伤阳气,甚至停痰成饮,凝结于咽喉、鼻腔,导致小儿慢性咽炎、鼻炎、扁桃体肿大;-

4、输液液体属寒,易于伤肺,中医认为肺与胃经络相互联络,伤肺则易于伤胃,所以易于导致小儿恶心、呕吐,胃气虚衰,饮食减少,进一步抵抗力下降;-

5、输液时输入大量抗菌素等药物,很多副作用可能短期不能表现出来,甚至药物研究也未能发现,输液者则成了药物了临床试验的“受试对象”;-

6、体质虚弱、心肺功能不佳者,过激、过急、过快、大量输液,易于造成心肺功能衰竭;-

7、输液用药量较大,一般情况下,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不输液,输液本多为急救、补充液体而设,不单是为了输抗菌素;-

8、输液常因医院环境、消毒不彻底、意外接触、液体本身质量或不洁等导致输液反应,严重者或抢救不及时、不正确者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9、一般轻微的感冒、发热,是机体的正常、应激、免疫反应,对机体是一次锻炼,体温升高、白血球升高,人不舒服,细菌、病毒也不舒服,对体内某些细菌、病毒也是一次打击和杀灭;-

10、大量输液、给予抗菌素,对体内正常、有益的菌群也是一次残酷的、不人道的“大屠杀”,严格地说是心甘情愿地“自杀”行为;-

11、输液疼痛,小儿受罪;输液昂贵,家长掏腰包;输液费时、费事,全家遭罪;输液“有毒”(药即是毒,直入心血),血液“污染”,肝肾“中毒”;-

12、现在不少省、市级别大医院,为了经济利益、为了短期疗效,抗菌素级别逐步升级,甚至直接就给予较高级别、顶级的新型抗菌素,将来出现更为严重的细菌感染,就再也无药可用了,堵死了自己的生命之路!-

13、谁知道有多少抗菌素、大液体、抗癌药、“新型药物”是从国外进口,谁知道多少洋人的“垃圾药物”(输入体内就成了血液垃圾)赚走了多少国人的血汗钱?-

14、祖国伟大的中医药宝库,翘首等待我们挖掘、利用、珍惜、振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17
我先从第三个回答吧,实际上打针和打吊瓶剂量上是差不多的,但是注入机体的方式不同,一个是皮下,一个是静脉,所以吊瓶会比打针吸收的快,见效快。打吊瓶会对静脉压产生影响,如果输入速度过快,会加大心脏的负荷,也会对血容量产生影响,怎加尿量,但目前没有研究表明打吊针会损失球蛋白,白细胞,理论上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过。你第一段里的那句话是有道理的,一般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打抗生素没有多少作用,而且一般人体免疫系统在一周左右可以杀灭病毒,这期间只要多喝水就好了,更何况轻微的生病可以刺激免疫系统增加免疫力,所以那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病重肯定还是要上医院的,如果你对这个蛮感兴趣我们可以探讨一下,我对这个也蛮感兴趣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1-25
1:输液对患者血管刺激大。由于输液药量较大,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远大于打针。
2:最重要的是输液当中,液体内有很多微小的晶状颗粒和小气泡。肉眼是看不到的,这些大部分是可以有输液器前面的过滤网滤除。但是由于技术原因,过滤网不能过滤全部。当他们进入患者血管后,对身体有很大的损伤,特别是中国的过滤网质量远低于国外,导致输液所面临的副作用更大。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句话也是由此而来。
第3个回答  2010-01-17
如果只是说输入液体,不管药物的副作用,打吊瓶,几乎没有副作用。

1,有科学道理,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然用在这里不太恰当,但是也说明,如果自己能扛过去,那很好。但是,很多病有可能产生并发症,所以,很难说,扛,就是一个好办法,恰当的用药最关键。

2,没有这种情况。

3,一部分原因是这样,还有的原因是,有些要必须静脉注射。
第4个回答  2010-01-17
“打吊瓶有无副作用(单纯论往血液里灌输液体,不论输的药物的副作用)”根据你的提问来说,打吊瓶有好处,也有坏处,这是肯定的。

好处:
1)能够即时补液,吸收快、可以一次性大量给药,康复快。

坏处:
1)“如果病能扛过去就不吃药,如果吃药能治好就不打针,如果打针能治好就不要打吊瓶。”,这段话有合理成分,也容易误解,确确实实,许多病根本没有必要输液,口服药物就可以康复,既花钱少,也方便。但如果不论病情大小,动不动就输液治疗,会增加耐药菌的机会,降低人体对许多药物的敏感性,也是很有坏处的。但在不明白病情的情况下盲目坚持口服药物可能耽误病情,所以大夫根据情况合理选择是否需要输液很重要,这个选择不是病家选择,而是大夫,当然了大夫要有医德。
2)打吊瓶花钱比较多。
3)打吊瓶,特别是心脏病患者,容易增加心脏负担。
4)吊瓶和打针,不只是剂量上的差别,上面也提到了,这方面说起来不是一两句就可以完完全全说清楚的,是否需要打吊瓶,要因人因病请而异,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