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暖气 冬天靠什么

如题所述

古人没有现代的电热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炉子一类,其中熏炉、手炉、足炉等,应该是中国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
熏炉其实是一种外带罩子的炭火盆,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盆,上部为罩,镂空,做成花卉图案。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
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
足炉要比手炉大一些,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里面灌热水(有点像现在的暖水袋),主要用来焐脚,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此炉又称为“脚婆”、“汤媪”。火墙。
秦汉时期出来了火墙,墙内部是中空的,里面放上柴火,把墙烧热了以后整个屋子都很暖和。它的衍生品就是火炕,这一点很多东北人家庭里面都有。比起火炕,火墙的供热对室内空间更加立体,而墙体的构造也要求更高。因此室内空间不合理,或者外维护结构的保温做的不够,以及火墙材料选取不合适都会对火墙使用的舒适度产生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28

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炉子一类。

明、清两代,在冬季大多烧柴炭取暖,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铜或铁制成的,外面再加上一个箱形透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者掉进其他东西。

古人的取暖“神器”中,手炉、足炉、熏炉也是冬天必不可少的。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手炉甚至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明代时,手炉的样式开始变得繁多起来,也愈发小巧,可放在袖中。

取暖神器

宋朝还有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汤婆子”,又称“锡夫人”、“汤媪”、“脚婆”,类似于热水袋。一般是由锡或者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上方开口带有帽子,从这个口子里灌进去热水。

足炉有铜质、锡质、陶瓷等多种材质,灌足水的“汤婆子”旋好盖子,再塞到布袋中放在被窝里,晚上放在脚边保暖。汤婆子不容易损坏,大多数百姓家都会有,婚嫁时还会作为送礼的物件,甚至有些汤婆子还会传给几代人,直到清朝甚至现代,汤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3-20
火墙。
西汉武帝时期有一座“温室殿”,这座宫殿内设壁炉,墙内有由筒瓦构成的管道,称为“火墙”,墙上涂满了捣碎的花椒用来当作保温层,再铺以西域地毯,饰以重重屏风与帷幕,当热气顺着管道传输到墙壁内,热力产生循环时,整个宫殿的温度都会上升。到了明代,为了保证冬季紫禁城内的供暖,匠人们在营造紫禁城时特意设计了一条火道,这些火道隐藏在地底下和墙壁内,四通八达,通往许多个房间。这些火道每年十月份就开始供暖,但是供暖所需的木炭数量十分巨大,并且这些木炭还不能是次品,得是上品木炭才成,这一个冬天下来所需的费用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