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外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0

1. 求10篇课外文言文

1、原文 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③也。

虽④有至道⑤,弗学,不知其善⑾也。是故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⑦。

知不足⑧然后能自反⑨也,知困然后自强⑩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注释: 1.嘉肴:美味的食物。 佳 很好。

肴:熟的鱼肉等,熟食。 2.弗:不 3.旨:味美,好吃。

4.虽:即使。 5.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最好的道理。

6.是故:因此 7.知困:知道自己在学习中不知道的地方,困:本意为窘迫,在此引申为困惑,不懂。 8.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够之处。

9.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即反省自己。 10.自强:自己奋发图强。

强:使动用法,使……强。 11.善:好处 12.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长:促进;意思是:教育别人的同时也能增长了自己的学问 翻译: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得不透。

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2、原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选自《孟子·告子上》译文: 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

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很少,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这样,)我对他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好比下棋,)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让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弈秋的话。

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

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3、原文: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⑨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⑩非良材’,朕问其故。

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⑤。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⑥,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⑦,数延见⑧,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记》注释: 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

弓工:造弓的工匠。④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

脉理,指木纹。邪:不正。

⑤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向:从前。⑥务:事务。

⑦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更:轮流。

中书内省,数朝廷决策的机构。⑧数延见:经常召见。

数(shuò),屡次。⑨好:喜好⑩皆:都 译文: 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朕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朕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朕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达到分辨出好坏.朕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更何况天下大事了,哪能够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召见,问他们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4、原文: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

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 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簟(diàn):竹席子。 荐:草垫。

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可译为“您”。 长(cháng):多余,剩余。

王恭:东晋重臣。 王大:王恭的族叔。

一领:一张。领,量词 东:会稽在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 卿:你,对人的尊称。

举:拿,把。 谓:以为,认为。

对:回答说。 悉:熟悉,了解。

长(chang)物:多余的东西 翻译: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恭的族叔去看他。王恭的族叔看王恭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就对他说:" 你从东边回来,一定有很多这种东西,能拿一张给我吗?" 王恭没有回答。

王恭的族叔离开后,王恭就把坐着的这张席子给王恭的族叔送去了。自己没有竹席可以用来坐了,于是就坐在草垫上。

事后,王恭的族叔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 我原来以为你有很多(竹席),所以才向你要。" 王恭回答说:" 您并不了解我,我从来就没有多余的东西。

"5、原文: 贾谊 著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2. 《口技》阅读及课外文言文一篇

《口技》

1.文章结尾“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起什么作用?

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突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分析“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这一句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通过听众的神态描写,侧面突出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课外文言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解释;暮_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__ 安敢_怎么敢__ 善__好_

2.翻译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_________哪里有作为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_________________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_______点上蜡烛再走路和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__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身学习,受益终身。 ____________

——————————————————————————

3. 课外文言文积累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

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1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二)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栏杆上的横木),兢兢握固,自分(料想)失手必堕深渊矣。

过者告曰:“毋怖,第(只管)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

久之,力惫,失乎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

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执一隅以自矜严(矜持自负)者,视此省哉!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有盲手道涸溪 道: ②视此省战 省: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译: ②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译: 14读了这则寓言后,你获得了哪些 答: (三)东坡画扇 (宋)何薳 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

始逾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我。

⑤姑:暂且。⑥发市:开张。

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

⑧逾:走出。⑨逋(bū):拖欠。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某家以制扇为业 (2)适父死 (3)至懊悔不胜而去 2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 、即以付之曰(把) 24.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25.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3分)(四)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复徙舍学宫之旁 12. 简答题(3分)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五)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则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当时著名学者)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王冕传》)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父命牧牛垄上 ( ) ②琅琅达旦 (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听已,则默记。 译文: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译文: 12.本文记叙了王冕苦学的哪两件事?从中你受到哪些启发?(六) 贾人渡河 济阴之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之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 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12、解释下列短语中加点字的(2分) 予尔十金( ) 向许百金( ) 许金不酬( ) 13.文中“渔者载而升诸陆”一句中的“诸”与《愚公移山》一文中“ ”一句中的“诸”意思相同,可解释为: 。

14.文中与“向许百金”中的“向”相对的词是: ;与“舟簿于石又覆”中的“又”相呼应的语句是: 。(2分) 15.贾人许百金而酬十金的原因是:(用文中语作答。)

对此,你的看法是: 。 渔者见死不救的原因是:(用文中语作答。)

。(3分)(七)、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

4. 课外文言文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 (一)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1秉烛:点烛。

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2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

②安敢戏君乎: 。 ③如日出之阳: 。

④臣闻之: 。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

(二)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2恸(tòng):哀痛之至。

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4迁:转移。

5贰:重复。 1、本文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 发尽白,蚤死 (2) 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 ) (2)弟子孰为好学( ) (3)不贰过(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6、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三)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1觇(chān):探看。2围:此处指蛇的身围。

3殊:极、很,完全。4攧(diān):跌。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A、辍耕之垄上 B、受任于败军之际 C、悍吏之来吾乡 D、环而攻之而不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以剌刀攫其首 攫: (2) 蛇竟死 竟: 3、翻译下面句子。

然审视殊无所见。 。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 A、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B、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

C、姓张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D、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

(四)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1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

2陛:宫殿的台阶。3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 (2)立有间( )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 2、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五)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

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 可办粗饭几日 (2) 何必图好吃好着 (3) 莫待无时思有时 2、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 4、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

(六)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

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

5权衡:秤锤秤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 一牛且数万斤。 (2) 募能出之者。

(3) 徐去其土。 (4)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参考资料:?si=7。

5. 课外文言文

原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译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烦人的俗事,面对知心的好友,为有这样难得的闲适的日子而感叹。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6. 求10篇初中课外文言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ī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 解释加点的词 春往而冬反( ) 迷惑失道( ) 遂得水( ) 翻译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文中故事是成语 的来历,现比喻 参考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一)、赵襄主学御 全文译文: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

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

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

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1、.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 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

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二)、老马识途 全文译文: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

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二)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学者有四失》① 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④。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 ①选自《礼记·学记》。②失:过失,缺点。

③失则多:意思是,失之于学得过多。④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⑤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或失则多 (2)、然后能救其失也 _________ (3)、或失则易 _______________ (4)、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 A、教者必知之 B、虽与之俱学 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3)、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二、《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②也。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注释: ①缁衣:黑色的衣服。

②犹是:像这样。③使:假使。

阅读训练 1、下面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杨朱之弟曰布 B、迎而吠之 C、莲,花之君子者也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衣素衣而出 _______________ (2)、衣缁衣而反 _______________ (3)、子亦犹是也 3、翻译句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