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意动是褒义还是贬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3
正所谓“心随意动”。王阳明认为,只要人处于清醒的状态时,其意念是无时无刻不在运转流行的,这就如河水一样川流不息,不舍昼夜。一旦人的意念停息,不再运转,那么就代表此人的精神已经熄灭,生命走到了尽头。因此,人的意念不可能保持不动。

比如,有一件严重的突发事件出现在你面前,你怎么可能如行尸走肉一般,内心不为所动呢?怎么可能做到“意不随事转,心不随意动”呢?即使是王阳明那样的圣人,也承认自己做不到这一点。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一点:“此心不可能不动”。心和意,都是无时无刻不在运转的,任何人也不可能做到“此心不动”。所谓“此心不动”,其实并非表示心真的不动,而是重在强调一个“定”字。

其次,需要理解“随心而动时,应该如何保持心定”的问题。

人心是存在良知的,同时人心也存在着各种私欲。如果我们随“良知”而动,就能对得起良心,不违背天理,就会心安理得,心有所“定”。如果我们随着“私欲”而动,就容易堕落沉沦,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违背天理,就会因此而迷失自己,找不到方向感,甚至产生强烈的负罪感,不停地困扰着自己的内心,这样就难以保持“心定”的状态。

因此,“随心而动”的前提是“格物致知”。也就是说,你在“随心而动”之前,已经将内心的私欲格除,使得此心纯是天理良知。在这样的基础上,你的“随心而动”,其实就是“随天理良知而动”,这样就能够使你保持心定的状态。

自“阳明心学”问世以来,其实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只一味地强调“随心而动”,反而将这句话当成了自己放纵私欲的借口。这就是学问不到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正是由于这类人的出现,导致世人对于“阳明心学”产生了很大的误解,认为王阳明的学问只是空谈心性。对此,吾辈应深以为戒。

总结:应该如何做到“此心不动,随心而动”?

答案只一句话:“格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只要你能够格物致知,使得自己内心纯是天理良知,然后踏实践行“知行合一”的原则,你就能保持“心定”。任凭东南西北风把你吹得东摇西晃,但你只要心有所“定”,就能够如同不倒翁一般,最终定在原处,岿然如山。到了这层境界,你就能达到“此心不动,随心而动”的境界,感受到“吾心光明,静亦定,动亦定”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