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的笔画顺序怎么写

如题所述

母的笔画顺序是竖折,竖折弯钩,点,横,点

1.解释

母,通用规范汉字、一级字,读作mǔ,又用作姓,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指:母亲,也可泛指女性的长辈,如《尔雅·释亲》:“母之姊妹为从母。”后引申为养育;哺乳、根本;根源、老妇的通称、经商或借贷的本钱等义。

2.字源演变

甲骨文的“母”字是一个象形字,这个字展示的是一位跪坐的女性形象,这个女性双手交叉,字中间有两点表示乳房,以表示此女性与生育和哺育有关。金文的“母”字基于甲骨文形体,只是在字的上部多添了一横;金文中也有形体完全同甲骨文的。

另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甲骨文与金文中,“母”与“毋”同字。后分化为两字,为了区别,故在字形上略加变化。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殷商时代,“母”和“女”二字还没有明显的分工,因此在甲骨文和铭文里是混用的。从西周金文开始才与“女”字有明确分工。

小篆的形体和甲骨文的形体相似,只是字体变得愈发规整。隶书的“母”字从形体结构上来看已经无法看到人体的形状。楷书“母”字从字形上来讲,并不是直接继承小篆,而是更接近于从石鼓文或鄂君启节继承来的。

3.康熙字典

唐韵《广韵》《正韵》莫厚切。《集韵》《韵会》莫后切。𠀤音某。《广雅》:母,牧也。言育养子也。《释名》:冒也,含已生也。《增韵》:慕也,婴儿所慕也。《说文》: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形。《苍颉篇》:其中有两点,象人乳形。竖通者即为毋。

诗·小雅:母兮鞠我,又天地为大父母。《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易·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蔡邕《独断》:天子父事天,母事地,兄事日,姊事月。又老子《道德经》:有名万物之母。

又日为阳德之精,故称日母。枚乗《七发》:流揽无穷,归神日母。又元气之本曰气母。《庄子·大宗师篇》:伏羲得之,以袭气母。又父母,尊亲之词。《诗·小雅》:岂弟君子,民之父母。《礼·表记》: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

又扬子《方言》:南楚𤄗洭之闲,母谓之媓。《淮南子·说山训》:西家子谓其母曰社。《说文》蜀人谓母曰姐,齐人谓母曰嬭,又曰㜷,吴人曰媒。《真腊风土记》:呼父为巴駞,呼母为米。方音不同,皆自母而变。

又乳母亦曰母。《越语》:生三人,公与之母。又禽兽之牝皆曰母。《孟子》:五母鸡,二母彘。《前汉·昭帝纪》:罢天下亭母马。张华《禽经》:鷇将生,子呼母应。雏既生,母呼子应。苏轼《仇池笔记》眉州县有一小佛屋,俗谓之猪母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