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秦国攻打赵国甚急,赵国顶不住,派国相平原君赵胜到楚国搬救兵,拟选门客20个,总共定下19人少了一个 ,毛遂自我推荐自己同行。

故事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译文: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门客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


扩展资料:

毛遂人物的一生:

毛遂 ( 公元前285年- 公元前228年),战国时期(有争议,一说山东滕州、一说河北鸡泽)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战国时期著名说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毛遂猝后葬于距鸡泽县城西北15公里的永年区境内,毛遂墓墓冢高大,被永年列为“平干八景”之一,称之为“毛遂高峰”。 由政府拨款重新修砌了墓冢,竖起“毛遂之墓”的新墓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遂自荐(词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遂自荐(成语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1-09
毛遂自荐

【拼音】
máo suì zì jiàn 123

【含义】
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比喻自告奋勇或自己推荐自己去做事。

【解析】
“毛遂自荐”偏重于自我介绍,向别人推荐自己;“自告奋勇”偏重于自己主动提出来去做某件事情。

【用法】
用于褒义。

【示例】
唐德刚《李宗仁回忆录》第三九章:“第十九军军长胡宗铎,以身为鄂人,每思毛遂自荐。一次,他竟笑着向我说:‘德公,这一次我应该当仁不让了。’”

【出处】
①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赵孝成王九年,秦军围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客毛遂自荐陪同前往。到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谈判,久而不决。毛遂按剑走上台阶,直陈利害,终使楚王歃血定盟,楚、赵联合抗秦。
②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八回:“为此晚生不揣鄙陋,竟学那毛遂自荐,傥大人看我可为公子之师,情愿附骥。”

【近义词】
① 自告奋勇

【反义词】
① 推三阻四
② 急流勇退

【故事】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