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的症状?

如题所述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其共同特征是中年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共济失调。临床表现除小脑性共济失调外,可伴有眼球运动障碍、慢眼运动、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肌萎缩、周围神经病和痴呆等。
英文名称
Spinocerebellar Ataxias
就诊科室
神经科
多发群体
中年人
常见病因
遗传
常见症状
初期步履不稳,肢体摇晃;中期发音含糊不清,眼球转动不平顺,肌肉不协调感加重;晚期说话极不清,不能站立
病因
基因外显子CAG拷贝数异常扩增产生多聚谷氨酰胺所致。
临床表现
1.初期
走路时步履不稳,肢体摇晃。动作反应迟缓及准确性变差。
2.中期
说话时发音含糊不清,无法控制音调。眼球转动不平顺,影像容易产生“重叠”。肌肉不协调感加重,无法写字。有时感到吞咽困难,进食时容易呛咳。
3.晚期
说话极不清楚,甚至无法语言。肢体乏力,不能站立,需靠轮椅代步。理解能力逐步下降,最后失去意识,昏睡不醒。
检查
1.脑神经系统临床检查。
2.磁共振(MRI)检查。
3.基因测试。
诊断
依据脑神经系统临床检查的程序来判断病人是否存在小脑及脊髓神经失调的病态,然后会查问他的家族史(包括已故的亲人),通过磁共振(MRI)及基因测试,判断病人是否患上小脑萎缩症。
治疗
本病属于退化性疾病,目前未有可以根治的药物,重点是复健治疗,使患者尽可能维持最高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通过干细胞治疗。患者在治疗之后可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行动能力、语言能力、书写能力等。左旋多巴可缓解强直及帕金森症状,氯苯胺丁酸可减轻痉挛,金刚烷胺可改善共济失调。
预后
虽然目前还没有药物可以治疗此症,但如能重视身体的保养,注意饮食、起居,定期做运动,配合小脑萎缩症需要的复健训练,持之以恒地练习,将有助延缓病情恶化的速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2
共济失调指小脑、本体感觉以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累及驱躯干、四肢和咽喉肌时,可引起身体平衡、姿势、步态及言语障碍。临床上共济失调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为随意运动的力量、速度、幅度和节律的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

二、大脑性供给失调,一侧大脑病变引起对侧肢体共济失调,大脑性供给失调较小脑性供给失调症状轻,多见于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等损伤额桥束和颞枕桥束纤维联系的疾病。

三、感觉性共济失调,深感觉传导路径中脊神经后根、脊髓后索、丘脑至大脑皮质顶叶,任何部位的损害都可出现深感觉性供济失调,表现为站立不稳、迈步的远近无法控制、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睁眼时有视觉辅助症状较轻,黑暗中或闭目时症状加重。

四、前庭性共济失调,前庭损害时因失去身体空间定向能力,产生前庭性供给失调,表现为站立不稳、改变头位可使症状加重,行走时向患侧倾倒,常伴有明显的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多见于内耳疾病、脑血管病、脑炎及多发性硬化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10
1、平衡障碍:行走时无法掌握平衡,走路摇晃,无法走直线,两脚距离较宽,即醉酒样步态;
2、协调功能障碍:肢体出现震颤,无法正确辨别距离。检查时可进行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
3、发音异常:发音器官的肌肉协调功能较差,音律和节律异常,称为吟诗样语言,说话时如朗读诵诗;
4、震颤:意向性震颤,即拿物体时因辨别距离不良,可出现肢体震颤,亦可出现头部、躯干震颤,特别是眼球震颤。
第3个回答  2020-12-10
共济失调,主要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和前庭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同时还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以及言语障碍。大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为平衡障碍,步态不稳,肌张力增高。感觉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脊髓后索损害,患者站立不稳,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如踩棉花感。前庭性共济失调,主要是空间定向功能障碍。
第4个回答  2023-07-23

西医目前缺乏特殊的治疗治疗方式,告诉这个病是治不好的,只能采取一些营养神经激素药物或是康复治疗改善症状,这些方法又没什么效果。采用中医 荣筋行痿汤适合患者的病情开方治疗,以达到药到病除! 早发现早重视早治疗早恢复!!!!
了解更多 关注中医科公众号:北京贞观中医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