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清朝,从服饰变化看中国历史变化

唐朝与清朝,中国的社会地位相差很大,中国的服饰风格也迥异。
希望有相关知识的强人能对此作较为详细的解释。
字数不限,精到即可。
感激不尽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妇女服装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1、窄袖衫襦、长裙;
2、胡服;
3、女着男装。
这三种不同特点的服装,构成了盛唐女装的主流。妇女衣胡服、着男装,更是盛唐的一大特点。

清朝服饰特点
满族虽然形成于17世纪初,但她的先世却可以从金代、明代的女真人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肃慎人。肃慎人是长期居住在我国东北边疆的一支古老民族,他们以狩猎为生,是满族的先人。满族的衣着服饰,基本上是沿袭女真族。女真人习俗是“好白衣,留颅后发,辫发垂肩,系以色丝,妇人盘髻”,是“善骑射,喜耕种,好渔猎的民族”。狩猎时,常以“桦皮为弓,吹呦呦之声,呼麋鹿而射之”。所以每当白雪皑皑的冬季来临之际,他们都以“皮毛为衣,非入室不撤”。

二、 满族的穿衣打扮

1、满族的发式。满族发式与汉族有很大区别。汉族留全发,满族则按照其本民族习惯,男子“半剃半留,辫发垂肩,系以色丝”。满族妇女编发髻,已婚女子的发式和名称很多,如辫发盘顶的“大盘头”;形成两角的“架子头”;头顶梳成左右横宽一尺,高约八寸的“两把头”,也称“如意头”,这是满族妇女最典型的发式。
2、满族有穿皮衣的习惯。满族为骑射民族,擅长狩猎,所以不分贫贱,皆用毛皮为衣。富者秋冬以“貂、青鼠、狐或羔羊皮”,贫者用“牛马猪羊犬或麋皮为裤为衫”。1644年满族入关后,随着社会地位和经济的提高,在满洲贵族阶层里,穿皮衣之风更是有增无减。
3、满族有穿箭袖、箭衣的习惯。箭袖一般称为马蹄袖,满语称“哇哈”,是满族袍褂中很有特点的一种衣袖。箭衣,是一种带有马蹄袖的外衣,以前是狩猎、打仗的服装,尤其适应冬季骑射。马蹄袖覆盖在手背上,无论是挽缰驰骋,还是盘弓搭箭都可以保护手背不致冻坏。
4、满族人喜欢穿“旗袍”和“缺襟袍”。旗袍意为“旗女之袍”。早期在东北地区时,是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的衣服,可以做成单、夹、皮、棉等各种样式。清朝统一全国以后,旗袍主要为妇女穿用,样式有所发展并讲究装饰。清代妇女旗袍还时兴“大挽袖”。袖长过手,袖里的下半截彩绣采用多种与袖面不同颜色的花纹,然后将它挽出来,别致、美观。另外,还有一种显示民族特点的衣袍叫做“缺襟袍”,袍子的右前襟缺一尺左右,可以用纽扣连在里襟上,是为了骑马方便。
5、满族人喜欢佩饰。在满族的习俗里很讲究戴佩饰,其中荷包、香囊等是最常见的饰物。荷包满语称“法都”,满族挂“法都”的历史由来已久。至于民间对荷包的用途也很多,除平常挂戴之外,如母亲大寿、孩子满月,过礼、迎亲等事,甚至青年男女定情也都离不开荷包作礼品和信物。

三、 清代民间服饰

“镶滚彩绣”是清代民间服饰的一大特色,尤其在妇女服装中表现的更为突出。“镶滚绣彩”是指在服饰上不仅讲究镶嵌各种彩牙儿和花绦,而且还加上刺绣,就是农村妇女的头巾、围裙、衣襟、鞋面等也都要用各种彩色丝线刺绣一些花边图案。
1、袍、褂。清代满族人经常穿的马褂是清代比较盛行的一种外褂。它用料节省,制作和穿着都很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原因。清代袍褂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状,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显得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褒衣博带式的衣冠,为世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2、帽子。清代百姓喜欢戴帽子。大致分为: 暖帽、凉帽、便帽和女子戴的坤秋帽。所谓暖帽,是冬季所戴,圆形,帽檐为上翻形,帽顶有红缦作为装饰。凉帽,无檐,形状颇像东北农村酱缸上的缸盖“酱斗篷”。便帽,俗称“瓜皮帽”,是清代最普及的一种帽子,老幼皆戴,六瓣缝合而成,帽顶要缀上一个丝绒结成的“大疙瘩”,俗称“算盘结”。为了区别帽子的前后,还要在帽边的正中间钉上一个明显的标志——帽正,多用美玉、翡翠等宝石来装饰。坤秋帽是一种妇女所戴的帽子,式样与男子的暖帽相似,也为皮檐上仰。帽顶多用红色、蓝色、紫色缎子作面,顶上有盖花,多用刺绣或金银为装饰。
3、坎肩。南方称马甲,因它穿起来方便、护心而受到清代男女老少的喜欢,而且还往往把它套在长袍外面穿着,无形中起到一种装饰作用。按衣襟造型分三种: 大襟、琵琶襟、一字襟。其中“一字形”前襟的叫“巴图鲁坎肩,”满语意为勇士穿的马甲,多在八旗子弟中流行。
4、裙子、裤子。清代满汉妇女多穿裙装和套裤,裙子以长裙为主,群式多变。如早期时兴“月华裙”,在裙中褶裥内有花纹图案,好似月色映照下的美景。中期流行的“凤尾裙”用金银线将各裙片拼和连接,宛如凤尾。乾隆年间,妇女喜欢穿镶粉色边的浅黄色衫,下配绣花边的裙子和裤子。咸丰、同治年间在凤尾裙基础上改革成为“鱼鳞百褶裙”,即在裙下摆处用线交叉相连,使之能展能收,形似鱼鳞。光绪后期的裙装又出现了在裙子上加飘带,尖角处缀以金、银、铜铃,行动起来,叮当作响。清代女裙以红色为贵,喜庆时节多穿红裙,这种服色偏好影响至今。
5、靴、鞋。清代男子普遍穿靴子,这也是骑射民族生活的一种反映。满人入关以后,由于气候暖和,经济状况好转,人们便不再穿笨拙的皮兀勒,而用布料制靴了。按清朝规定,只有入朝的官员才允许穿方头靴。所以民间男子一律穿尖头靴,贫富之间样式相同,仅用料不同。
清代妇女讲究穿高跟木底鞋,尤其在满族贵族妇女中更为普遍。这也是清代最有特点的一种鞋,后来称为“旗鞋”。其样式是将高跟安放在鞋的中央,一般有三寸多高,木头跟,用白布包裹,不着地的部分大多用刺绣或串珠等方法加以装饰。根据木底的形状分“花盆底”和“马蹄底”两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28
唐朝的时候女子可以穿露肩服饰,而且当时社会上流行穿胡服,女穿男装,足可以看见大唐盛世兼容并包的文化风气。
而到了清朝女子所穿的旗袍领子边三粒{有些可能更多}扣子把全身封闭起来,且不能反应出女子身部的曲线,同时,女子被要求裹脚。这是由于自明朝后高度集中的封建皇权迅速加强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当时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同时还有个经济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考这类问题首先从经济基础着手,再想到统治者的统治政策以及背景和社会条件等等,问题就很明晰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2-28
唐朝的富男穿可以骑射的宽松胡服,女子穿宽大的丝绸裙装(他们的审美观念值得现代人学习,魁梧,胖是美)
清朝的富男穿可以骑射的长袍,女子穿紧梆梆的丝绸旗袍(他们的审美观念是矫健、细小苗条)
差异性体现在他们对生活享受的思考角度不同,一个是中国西部居民,一个是中国东北居民,环境气候造成了他们对服饰享受的不同。
第3个回答  2010-03-02
服装的颜色,和帽子的不同!
汉人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