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代的人都喜欢归去田园生活?

如题所述

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文化人,尤其是离开农村漂泊在外的文化人,都有一种田园情结,都有“归去来兮”的心态,但付诸行动的,只是少数。说穿了,这只是一种伪农民的情调,是人们满足了物质生活之外的一种非物质追求。真正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可能并没有一个人能对田园生活说出喜欢,他们更多的是无奈,是无从选择地在农村终老。

事实上,所谓喜欢农村田园生活的人,肯定不是农民。不管他们文化有多高,但起码他们脱离了最低的物质需求。他们大多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拼搏,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接近老年的时候便会怀念农村的幽静与可爱。说穿了,城市人再回农村过田园生活,是漂泊心态的归依,更多的是一种乡愁或者叶落归根的习惯文化。



其次,具有农村田园情结的人,都是对生活有一定精神追求的人。他们或者在城市经过过仕途坎坷,或者职场竞争,城市的快节奏的生活,充满竞争的生活,让他们心灵上受到许多创伤,所以,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实际上是他们对于心灵上的一种自我疗救。农村的自然清纯,农村的宁静休闲,可以使他们更好的放松心身。

同时,对于山水风光的向往,也是一种人之常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古往今来儒家、道家等共同的处世态度。人只有在自然面前,才会彻底放松心灵,才会最好地自我认识。.许多人向往田园生活的同时,便也失去了生活中前行的勇气,只是把田园当做一个放松和休闲的去处,说白了,这种情结是没有向前的动力的。

特别是现在,所谓向往田园生活的人,往往是在经济相对富足的情况下的放松,但们对田园的追求,其实也是一种伪追求。真正的田园可以有山有水,但不会像现在这些在农村搞民宿搞田园的人那样,完全离不开现代科技。

假如,农村的田园满足不了水电供应,满足不了热水洗澡供应,满足不了电视宽带和手机网络供应,我想恐怕没有一个人会去过这样的田园生活。


在幽静的农家小院里,抛开工作的、生活的、环境的压力,与远道而来的朋友一起干干农活,吃吃农家饭,聊聊天,听听窗外的蛙鸣,吹吹乡间的清风,享受一下最原始的人类生存状态,这种生活,对于每天困在钢筋森林里的城市人,肯定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真正能放弃城市的繁华,回到农村过田园生活的人,真的是少之有少,偶有,也只是上了年纪的退休人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20
真的
首先,是对现实生活中戾气的回避。

在凡事必言商,人情看利用价值的现代社会,对金钱的欲望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衡量这件事情能否给自己带来利益或者带来利益的多寡。亲人朋友之间为了金钱利益翻脸无情的比比皆是,一个人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他人的认可,都是以金钱来衡量。“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是最真实,也是最无奈的写照。如此这般,人心浮躁。浮躁的后果就是无尽的焦虑
最后,一些人对田园归隐生活的向往,是对自我的放弃。

现实生活中的诸般压力,着实压的人透不过气来。大部分人选择迎难而上,坚强的生活;也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了不负责任的退却,甚至是对自我的放弃。放弃需要理由安慰自己。所谓的“归隐”就是最好的借口。

我们无处归隐,心安即是田园。相信我们所有人,都会找回自己的初心,找到自己的盛世锦园,过上向往的生活。我们无处归隐,心安,既是田园
我们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回避这种戾气。怎么做呢?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归田园。也许,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并非我们想象的样子,但是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田园:那里风景如画,生活简单,邻里和谐,人心善良。

其次,传统的意识的惯性使然。

中国在几千年来一直是农业社会为主,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时间并不长。有句俗话讲“往上数五代,谁都是农民”,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生人的父祖辈们,对农村更是有极其深厚的感情。明朝著名文人唐伯虎有诗《桃花庵歌》云: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下坐,酒醉还需花下眠。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