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型激励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如题所述

1964年,心理学家维克多·弗罗姆在其著作《工作与激励》中提出了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该理论阐述了人们行为的驱动力源于他们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和结果对其价值的感知。简单来说,动机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自己达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期望值)以及他们认为这种努力能满足自身需要的程度(效价)。


弗罗姆用公式和过程模式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关系:工作动力(激励力)等于工作信心(期望值)乘以工作态度(效价)。具体来说,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个人需要”。


对于领导者来说,期望理论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理解目标的主观价值至关重要。目标的实际激励作用并非来自管理者或目标本身的价值,而是行为主体的个人感受。因此,领导者应从被激励者的角度出发,而非仅依赖于管理者的视角或客观标准来设定目标的价值。
    其次,目标难度的设定不容忽视。引入期望概率,特别是主观概率,可以解释过去难以理解的激励现象,并表明设定适当难度的目标同样能产生激励效果,而不需要额外的资金投入。
    最后,目标价值与期望概率的配合使用至关重要。巧妙地结合这两个因素,可以产生显著的乘积效应,极大地增强激励效果。



扩展资料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指着重研究人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找出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某些关键因素,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这类理论表明,要使员工出现企业期望的行为,须在员工的行为与员工需要的满足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