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政策的变化以及如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毛邓的考试题啊~ 要正经的答案~~~~要比较长 但是能写在试卷上那种~

你是黑大的?哈哈,这都能碰到!

90年代中国经济环境的若干特点进入90年代后,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要素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既构成了产业结构转换的背景,也规定了改革政策的选择空间.1,消费偏好的变动8年代末期乃至90年代初期,基于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改革预期变化的长期因素和宏观紧缩短期政策的共同作用,中国居民的消费偏好变得令人捉摸不定.然难以准确刻画中国居民的消费心态,但几个大趋势却昭然若揭: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相当一部分千元级耐用消费品需求饱和;服务性和交际性消费需求增加;住房及关联产品需求旺盛;汽车需求逐步扩大;边际储蓄倾向有所上升.2,投资需求的两个指向90年代中国国内投资需求将集中在两个领域(1)社会基础设施的充实和完善,有4个因素决定了对社会资本的巨额需求:已经发生的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城市化;直接经济活动的扩张;对外开放的要求;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2)重加工制造业的扩大和关键设备进口替代的推进.80年代,中国的消费品工业已比较丰满,如果居民的选择指向住宅,消费品工业可能会维持在80年代的水平上,但由于经济结构的转换,原材料工业和资本设备将成为90年代的投资需求重心,迫于国际收支压力,关键设备的进口替代需求将成为新课题.3,外贸地位的强化10一=,8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消费需求的升迁速度总是高于生产体系的调整速度,国际贸易成为沟通两者之间断裂的桥梁.由于重要资本品和原材料技术替代周期的制约以厦国内轻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使进口和出口都具有强烈的微观经济动机,通过国际变换维持中国产业结构的正常循环的现象不但将继续,而且可能强化.但是,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增加了难度和困扰,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和资本替代劳动速度加快,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僵局,以及以人权为理由的种种贸易摩擦,都可能阻止中国外贸活动的扩大.4,劳动力过剩和部分劳动力的不足到1995年,中国将新增2.1亿劳动力,而现有供给体系仅能提供0.6亿个就业岗位,这种现象将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极大威胁.与此同时,技术工人,熟练的经营人员结构性短缺的现象还会持续下去.5重要资源短缺的约束耕地减少,80年代初期,人均耕地为2.6亩,目前已下降为1.3亩,这将构成农产品供给不足的威胁,尽管80年代末期的调整把农业摆在第一位上,但边际收益递减和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会把农业压力转为进口压力;石油增产接近极限.据预测,中国可能由每年25万吨的净原油出口国转为1500—2500万吨的净原油进口国煤炭,原木,铁矿石等初级产品长期生产成本上升,规模收益递减;水资源出现短缺,在北方主要工业城市和主要农产品产区,已经连续多年出现水资源危机.6,国内资本积累的结构性偏差中国近年来的储蓄一直高于28%,国内资本来源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但问题在于,积累的3个主体实力极不均衡,个人部门目前有1万亿左右的资金盈余,而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实际上都处于亏空状态,但恰是后者,特别是政府部门,急需调度巨额资本.7,国际资本的短缺80年代末期发生的几件大事,改变了国际资本市场的供求格局.美国国内赤字增加和基础设施更新,使它成为新的最大的债务国;两德统一后,东德的发展几乎占据了西德的大部分资本剩余;独联体和东欧显然是吸收国际资本的无底洞;在这种格局下,中国显然面临着一个与80年代截然不同的国际资本环境,即便日资,台资,港资继续向中国沿海流入,也很难达到80年代的水平.8.其它经济制度性因素在以上国内和国际重要因素规定了中国经济结构走向的同时,制度因素也在发生重大影响.一方面,改革的市场取向已带来普遍的实利,这种实利已经制度化,成为继续向前的驱动力,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利因素,比较严重的是地方勺义和市场分割的离心力;企业产权制度方面的众多陷井;市场交易的不规则化和高成本.二,90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及国家产业政策取向1,90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90年代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从中国国情出发,这个阶段的基本课题是: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人均收入水平按购买力平价测算,将达到2000—3000美元左右;在保持适度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化;预计实际增长速度将达到8%,产业结构综合变化率达到2%;实现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框架的建制,初步出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责权明确,市场化,企业化,宏观控制间接化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三维体制将逐步按国际准则运行.经过80年代的发展,90年代中国经济的主调是城市化,非农化和重化工化,在这个基调下,产业结构将呈现出以下变化趋势;在三次产业间的关系方面,继续沿克拉克定律揭示的方向变化,即:农业和初级产业生产附加值的份额和劳动力份额继续下趺制造业相对份额稳步增加,在制造业内部,不同发展水平的产业之间和地区之间则出现有升有降的复杂变动;迫于就业压力及资本短缺;加上消费结构变动,服务业的比重将有较大幅度上升.预计到2000年,三者占的份额分别约为14:49:37(按].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在制造业内部,发展的主调是调整和重组.基本变化方向是:对国内市场而言,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相对重要性有所下降,总生产能力可能会出现过剩,这意味着这个产业内部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市场化倾向也更加明确,企业兼并不可避免;电子类消费品特别是彩电冰箱,音响,空调器等仍然存在十分有潜力的巨大市场,但不可能出现80年代的市场热潮.比较难以判断的是,中国居民是否有能力和兴趣不断更新耐用消费品,这涉及到中国消费类电子业用新技术改造老企业的潜力和动源,也涉及与外资合作的前景.设备制造业的相对重要性会大大地提高,这是工业化进展的标志,也是出于国际收支的压力.比较关键的行业是:大型成套设备制造业;基础机械和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业,相关的电子工业.在90年代居主导地位的行业是:建筑业,汽车业和电子业.这3个行业可能是启动国内需求及其关联产业循环的主要产业群,制造业内部的原材料产业将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改造过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20
中国发展政策的变化以及如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具体分析如下: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提法中,其中“成果”、“人民”尤其是“共享”的含义都要仔细地分析。

  “成果”指的是包括经济发展成果在内的各方面成果。发展成果首先是经济成果,这是毫无疑义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现代化成就最突出的是经济方面,人民改善经济生活的要求最为迫切。这一切说明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都处于非常突出的位置。

  但是,发展成果不仅仅限于经济成果。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是全方位的,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既要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也要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以及不断增进人民政治民主、社会公正等各方面权益上。

  当前的重点是提高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逐步完善广大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逐步完善广大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维护和保障公民合法权利,逐步完善广大群众共享民主法制建设成果的体制机制。从某种意义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比共同富裕的涵括更广,因为共同富裕更侧重于“富”,即经济方面的内容;而发展成果包括“富”、但不限于“富”。

  “人民”指的是包括各阶层在内的全体人民。人民有全体、大部分、小部分等限定语。发展决不能只顾一部分人的发展而不顾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只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更不能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些情况在剥削社会是常态,但与社会主义制度格格不入,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格格不入,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格格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是全体人民的事业,共建与共享是紧密关联的。所以共享成果的人民,不能是部分人,必须是全体人民。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使是绝大部分人受益、很少一部分人受损,也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