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糖尿病古今八家都有那些人?

做论文要用,谢谢大家!!!

中医糖尿病古今八家

1、消渴辩证张仲景
张仲景,出生约公元150~154年,卒于约公元215~219年。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医圣。中医辩证施治始于张仲景。他提出的方剂肾气丸、五苓散、猪苓汤、白虎加人参汤、文蛤散、栝篓瞿麦丸、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小柴胡汤、柴胡白虎汤等,都直接涉及到消渴症的治疗。

2、山中宰相陶隐居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他整理了《神农本草经》,完成了《名医别录》。他治疗消渴症用:栝楼根八分,知母五分,麦门冬六分,去心,土瓜根四分,人参四分,苦参四分。右六味捣筛,以牛胆和丸如小豆,服二十丸,日三服,麦粥汁下。这种益气养阴治则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他记载的“止消渴”的“止”是指所有不良症状消失,或者说是摆脱疾病困扰。

3、盛唐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卒于682年,是个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著名医学家、道士。被尊称为药王。他著述的《千金方》之《养性序》、《养性》、《食治》、《消渴》等篇,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消渴。被当代中医称为对消渴有特殊贡献。他记载的消渴症“已”就是治愈的意思。这是对消渴治愈的明确记载。

4、三消论治刘完素
刘完素(约1110~1200年),字守真,别号守真子,自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因长年居于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故人称“河间先生”或“刘河间”。 他的三消论不是今人所为上中下三消。 刘氏《三消论》以《内经》有关消渴病的理论为基础,综合宋以前诸医家的有关论述和发明,对于消渴病的病因、辨证及治法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发挥,使消渴病的脉因证治之理论趋于系统化。

5、谷物保护李时珍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生于公元1518年),卒于公元1593年。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本草纲目》里谈到多种粥,象小麦粥、寒食粥、糯米粥、秫米粥、黍米粥、粳米粥、籼米粥、粟米粥、梁米粥、赤小豆粥、绿豆粥、御米粥、薏苡仁粥、莲子粥、芡实粥、栗子粥等。这些稀粥基本都被确认用于消渴。今人谷物保护始于聂文涛医生,而聂氏明确表示来源于李时珍等名家的记载。

6、辩证冰鉴陈士铎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约生于明天启年间,卒于清康熙年间。据嘉庆八年《山阴县志》记载:“治病多奇中,医药不受人谢,年八十卒。”陈氏在《辩证冰鉴》中记述消渴症“得食则渴减,饥则渴尤甚。”为当代学者发现谷物保护下的血糖曲线提供了文献支持。这是中国古代记述碳水化合物对胰岛功能保护意义的临床经验记载。美国糖尿病协会目前主张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也证实了陈氏记载的准确。

7、京津先圣施今墨
施今墨(1881-1969),浙江萧山人,原名毓黔,字奖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氏治疗糖尿病,并不局限于滋阴清热、益气养阴、三消兼治的基本方法,而是辨证论治,随证加减 ,灵活变通。施老在世正值西方医学广泛传播,其治疗多受血糖困扰。所传祝谌予、再传梁晓春都受此影响。因此未能放开谷物,以致不能治愈糖尿病,实为憾事。

8、食物训练聂文涛
聂文涛先生生于儒医家庭,为聂国祥先生第四子。后又出于王耀廷门下。他依据中医哲学中“德”与“位”的关系辨析而提出了双高综合症的概念;他基于古代中医学对消渴症的详细记述,发现了血糖的谷物保护曲线。他治愈糖尿病的事实逐步被接受,尤其是黑龙江省讷河市九井镇10年病史1型糖尿病患者庞丽文的恢复,使中医传统技术价值被重新认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