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曝气池前设置污泥厌氧或缺氧选择池可防止污泥膨胀?

书上还说曝气池前设置填料也可防止污泥膨胀?为什么?设置这两个东西不是会导致污泥MLSS减小,那么不就SVI增大了么?怎么能防止膨胀呢?

在A/O和A2/O工艺中设置缺氧段和厌氧段以及污泥回流系统,可以使混合菌群交替处于缺氧和好氧状态,并使有机物浓度发生周期性变化,这既控制了污泥膨胀又改善了污泥的沉降性能。
污泥膨胀发生的原因,目前还有待研究的地方。但是基本分为非丝状菌膨胀和丝状菌膨胀。
非丝状菌膨胀主要在低温或缺氮情况下发生;
丝状菌膨胀是指活性污泥中本身存在的丝状菌生长超过菌胶团细菌的生长速率。丝状菌污泥膨胀概括为5种类型,即:低基质浓度、低DO、营养物(N、P)缺乏、H2S影响和pH引起的膨胀。采用广义Monod方程可解释大部分类型的污泥膨胀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污泥膨胀理论。由于城市污水中N、P和其他营养元素一般不缺乏,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只考虑碳源和DO限制两种情况。
在活性污泥系统中,微生物对基质浓度十分敏感,当进水浓度和有机负荷较低时,基质的去除主要通过胞外氧化,而在有机负荷较高时,则在微生物处于饥饿状态下,很多低分子可溶性基质将进入微生物细胞内存储,这种外源和内源代谢的交替循环是稳定间歇运行和控制丝状菌繁殖的有利条件。在基质浓度高时,絮凝性微生物生长速度较快,能迅速吸收吸附低分子可溶性有机物,而丝状菌在此条件下繁殖速度慢,缺乏竞争力,从而能防止污泥膨胀,相反,当基质浓度低时,丝状菌的繁殖能力超过非丝状菌,废水中所含一定量的可溶性有机物会导致污泥膨胀。
例如,在AAO生物处理池前端设置生物选择段,生物选择段采用厌氧状态运行。在厌氧条件下,进入生物选择段的污水能在起始反应阶段迅速被聚磷菌所吸附吸收并转化成PHB(聚β羟基丁酸)在VFA的诱导下细胞内聚磷经水解成正磷酸盐释放到水溶液中,这一环境条件使聚磷菌在微生物生存竞争中占优势并得以大量繁殖,从而实现了生物活性的选择性要求,防止了丝状菌繁殖的污泥膨胀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01
生物选择池定义:
为了促进快速生长菌(非丝状菌)的生长,抑制慢速生长菌(丝状菌)的生长而在曝气池的入口处设置的旨在维持较高的底物浓度的一段区域。
根据在生物选择器内曝气与否,一般将生物选择器分为好氧、缺氧和厌氧生物选择器。
说明一个概念:吸附作用和吸收作用。
吸附作用:污水和污泥接触的初期,污水中颗粒状和胶体状的非溶解态的有机物被活性较强的污泥吸附在表面,从而使混合液中的BOD迅速下降,在胞外水解酶的作用下,吸附在污泥颗粒表面的非溶解的有机物被水解成可溶性小分子,回到混合液中,从而水中的BOD又开始上升,即存在释放现象。
吸收作用:混合液中溶解性小分子有机物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以前人们认为这个作用对水中的BOD的去除不会很快,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菌胶团细菌在负荷为150mgCOD/gVSS 的情况下,最初的30min之内,混合液中可降解的溶解性COD的去除率能达到65%以上,一般认为由吸收作用引起的初期去除不会存在释放现象。
絮体形成菌比丝状菌对底物具有较高的吸收能力,在选择器内高底物浓度条件下,絮体形成菌吸收了较多的有机物贮存在体内,进入主曝气区后利用这部分有机物继续生长,使絮体形成菌占优势,从而控制污泥膨胀。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6
选择池容积较小,其中污泥的污染物负荷高,也即是微生物的营养浓度高,在高污染物符合的情况下,污泥中的成团菌生长迅速、而丝状菌生长受到抑制,丝状菌过量繁殖是引起污泥膨胀的原因,所以选择池的作用是对生物池中的微生物进行选择,所以可以防止污泥膨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1-07
哈哈,活性污泥的机理还是很复杂的啊。污泥膨胀的原因有很多的,可以参照邢(登科, 甄庆堂。活性污泥膨胀的控制。民营科技,2008,6,139,167)

说的还是不错的。网上搜索一下就有的

参考资料:邢登科, 甄庆堂。活性污泥膨胀的控制。民营科技,2008,6,139,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