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中,地名,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2015年底)。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2、汉中即汉中市,汉中市地处中国版图地理几何中心,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它在行政区划上属于西北地区,而地理自然环境属于西南地区。汉中市北界秦岭主脊,与陕西省宝鸡市、西安市为邻,南界大巴山主脊,与四川省广元市、巴中市毗连,东与陕西省安康市相接,西与甘肃省陇南市接壤。
3、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扩展资料:
兵家必争之地:河西
河西地区系指今甘肃的酒泉、张掖、武威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河西,其地斜处祁连山与北部山系间,东南起自乌鞘岭,西北止于疏勒河下游,宽仅数里至一二百里,长达2000余里,势成一狭长的天然走廊,,亦称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河西地处西北干旱区,石羊河、弱水、疏勒河流域则分布着较大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草丰美,宜农宜牧。祁连山终年积雪,春夏消融,引以灌溉,尤适于发展“绿洲农业”。历史上是以殷富著称的农业区 。先秦史上,指黄河运城段以西、泾水以东的地区,是关中平原与河东地区的咽喉。
春秋战国时期,河西地区指黄河运城段以西、泾水以东的地区。春秋时晋国和秦国、战国时魏国和秦国为争斗此地区进行了三百多年的战争,大小战役数百次。战争以公元前345年,秦惠文王尽占河西地区为结束。
西汉时河西地区原来是大月氏部族的领地,后冒顿单于打败大月氏,迫其西徙,这里为匈奴占有。
汉武帝在河西之战中战胜匈奴后,西汉王朝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地区,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唐玄宗时置河西节度使管辖甘肃及河西走廊。它东起乌鞘岭,西接新疆,北连大漠,是一个东西长达1000公里,南北宽仅40~100公里的狭长地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西地区
关中属于典型的中原地区,汉中属于中原、楚、巴、蜀、羌文化的交杂地区。
古中原地区的范围,首先并不等于河南全境;其次中原不是平原。其真正区域是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中部的渭河流域、山西中南部的汾河流域以及河南中西部的洛河流域为核心的地区。而河南南部的信阳、南阳属于三苗(荆楚)文化区,另外,河南平原只占其全省面积的一半,所以中原不是平原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化区域的概念。
中原地区包括河南,但不等于河南,中原地区被河南人以偏概全了。苏秉琦先生的中华文化六大区系中已经颇有论述。
另外,众多历史古籍中也将关中视为中原地区最重要的一部分,如:
《诗经小雅》:”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陕西中部黄土高原南缘的二水之名,最早的“中原”指的是陕西漆沮之地,随后逐渐演变成黄河中游地区)
明 缪希雍《葬经翼》:“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
隋 王通《中说》:”夏都安邑,汤都亳,周都雍洛,皆中原之囯也。“(雍,即雍州,陕西是也)
宋 谢采伯《密斋笔记》:“关中,中原一大形胜之地。”
宋 薛季宣《浪语集》:“论中原形势,常以关中为诸夏首。”
明 何乔远《名山藏》:“陕西三鎭,中原门户也。”(三镇为陕西北部延绥、宁夏、甘肃三边镇)
宋 李纲《永乐遇》:“五陵萧瑟,中原杳杳”(五陵即五陵原,在今西安北)
明 李攀龙《登太华山绝顶》:“太华高临万里看,中原秋色更漫漫。”(太华即陕西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