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几种类型,即

如题所述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主要类型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用代词;“是”“之”复指前置宾语;陈述句中为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陈述句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通常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如: 秦人不暇自哀。(秦人还没时间哀悼自己,《阿房宫赋》唐杜牧)“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

二、疑问句中,如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大王来何操?(您带了什么礼物?《鸿门宴》汉司马迁)“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师说》唐韩愈)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

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岳阳楼记》宋范仲淹)“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

例如:亚父南向坐。(亚父朝南坐,《鸿门宴》汉司马迁)“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宾语前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14
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
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以及一些特殊词语作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含义的句子。文言文中,只要含有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毋、莫”等,就叫否定句。在这类句子中,如果作宾语的是代词,这个代词一般就放到动词谓语前面。
举例: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③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
④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⑤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秋水》)
⑦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这类句子中,如果宾语是由疑问代词“安”、“何”、“谁”、“焉”、“孰”、“胡”、“奚”、“曷”等来充当,一般来说,宾语要提到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前。
举例:
①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④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⑤国胡以相恤?(《齐桓晋文之事》

三、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与其支配的宾语构成介宾短语,文言文中有些介宾短语的宾语被提到介词之前,形成宾语前置。
这种情况根据句类不同又可分为两种小类型:
一)是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举例:
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奚以知其然也?
二)是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③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

四、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句子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举例: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五、特殊词语作宾语前置
一)、“相”字有时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有指代作用,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形成了倒置,可译为“我,你、他(她)”
例如:
①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②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二)、“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第一人称“我”,放在谓语动词前,构成倒置;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指代作用,充当句子宾语。例如:
①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② 君若既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三),“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从而出现宾语前置。
例如:
① 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②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第2个回答  2019-07-25

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类型有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句子含有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莫”等。在这类句子中,如果作宾语的是代词,这个代词一般就放到动词谓语前面。

如两汉刘向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意思是:邹忌不相信自己,又询问他身边的小妾说。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这类句子中,如果宾语是由疑问代词“安、何、谁、焉、孰、胡、奚、易”等来充当,一般来说,宾语要提到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前。

如汉代司马迁《鸿门宴》:“沛公安在?”意思是:沛公在哪里?

3、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与其支配的宾语构成介宾短语,文言文中有些介宾短语的宾语被提到介词之前,形成宾语前置。这种情况根据句类不同又可分为两种小类型:一是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二是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如:汉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何以知燕王?”意思是:你凭什么了解燕王的呢?

扩展资料

宾语前置是普遍存在于句子中的一种语法现象。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有:

1、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2、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2)谓语省略;

(3)宾语省略;

(4)介词省略。

3、被动句: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3)用“于”表示被动。

4、倒装句。

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介宾短语后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宾语前置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3
一、动词后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如:
“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庄子 秋水》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 《鸿门宴》
3.“之”为提宾标志
“何——之有”句式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 秋水》
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
“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 》
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
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
“一言以蔽之”(成语)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