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病的血栓形成的原因

如题所述

血栓形成的原因有三:即血管受损、血液改变和血流淤滞。 主要是血小板、凝血、抗凝血、纤溶及其他血细胞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1)血小板改变:①血小板计数增高 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若血小板计数超过正常值。可并发血栓、栓塞。继发性血小板增高一般很少引起血栓形成。②血小板功能亢进或被激活 血小板的聚集随年龄而增高,血液循环中出现凝血酶、内毒素、免疫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使血小板功能亢进。③血小板膜上糖蛋白的数量和组合改变。
(2)凝血因子异常:①先天性的凝血因子增高或结构异常,如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引起的血栓;②人工心脏、人工瓣膜、人工血管、体外循环时凝血因子被激活,导致血栓形成;③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循环、组织损伤、感染、过敏毒素、肿瘤细胞、免疫复合物、内毒素血症、炎症,都可促组织因子释放人血液循环,导致血栓形成。
(3)抗凝血因子缺乏、减少或结构异常:遗传性抗凝血酶皿、蛋白C、蛋白S缺乏引起血栓形成。遗传性抗凝血因子缺乏的发生率较高,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中可达40%。
(4)纤溶活性减低:纤溶是人体防止和清除血管内血栓的重要功能,遗传性纤溶活性降低,如遗传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易引起血栓。随年龄增高,纤溶活性降低,另外缺血性心脏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者均易引起纤溶活性降低,形成血栓。
(5)血液及血浆粘稠度增高:血温度从37℃下降至22℃时,其粘度增高60%一70%,血中纤维蛋白原增高、球蛋白增高、血脂增高,均使血液粘稠度增高。 血流因素血流速度变慢、淤滞和血凝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心力过衰竭、静脉受压、长期卧床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因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而狭窄、受压而弯曲、血管分叉、瓣膜等原因导致血流紊乱造成涡流时,血细胞在涡流内滞留时间长,促进血栓形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31
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因素是:①血管因素;②血液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③血流速度。 这三个基本因素受到许多先天性和获得性(后天性)因素的影响。正常血管内壁有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有抗血栓形成的功能。血液有凝血和抗凝血系统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抗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因此血液可保持溶胶状态,血流状态和速度对血栓发生有一定影响。在正常情况下,这三种因素保持正常,因此不易发生血栓,但是在一些因素,如高血脂的长期影响下和血流切应力对血管壁作用下,可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则血管内壁表面的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会在破溃处黏附、聚集使管腔狭窄,并且使凝血系统激活而形成血栓。所以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使血小板黏附内、聚集,造成血栓形成,这也是为什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有助于预防动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静脉血栓形成大多数没有血管内皮细胞的改变,静脉血栓的形成和动脉血栓形成不同,静脉血栓形成是以血液高凝状态为主。 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将血栓分为动脉血栓、容静脉血栓、心房、心室血栓和微血管血栓。
第2个回答  2019-03-20
通常是由于血管中的血脂偏高,使得血管弹性降低、血管腔变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板块,随着斑块变大,很可能引起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使血流变缓慢,最终导致血栓,进而诱发一系列冠心病、脑梗、心梗等危险性较高的疾病。
第3个回答  2020-11-02
心、血管内膜损伤
⑴内膜受到损伤时,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脱落,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裸露,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的Ⅻ因子,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
⑵损伤的内膜可以释放组织凝血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⑶受损伤的内膜变粗糙,使血小板易于聚集,主要黏附于裸露的胶原纤维上。
血流改变
血流变慢和血流产生漩涡等
血液性质改变
主要是指血液凝固性增高,见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如在严重创伤、产后及大手术后。
第4个回答  2019-06-10
对于血栓的形成,主要的形成因素是缓慢的血流速度、血管壁损伤和血液本身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实际上是指在人体或动物生存期间,由于上述三种因素引起的血液的某些有形成分,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血凝块,甚至是发生在心脏内壁和血管壁上的血液沉积。特别是,一些患有高血脂、糖尿病、老年人、血小板容易聚集,导致血液流速缓慢和血液高凝,导致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