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幼儿的入园焦虑

如题所述

摘 要:幼儿入园时的过度焦虑,会诱发幼儿产生各种问题。针对幼儿入园焦虑的行为表现及成因,从家长、教师两方面提出了减轻幼儿入园焦虑的对策。
关键词:小班幼儿;入园;焦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68-01
幼儿入园焦虑,是由入园导致的幼儿周围环境及生活规律的改变给幼儿造成的心理压力,幼儿与家人分离后产生了烦躁、难过、紧张及恐慌不安等情绪。入园焦虑在最初入园时表现最为明显,由于幼儿先天条件、生活环境及教养方式不同,幼儿的焦虑程度及表现也各不相同。轻微焦虑是正常的,但过度焦虑容易引发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产生攻击性行为、生活不能自理、性格孤僻等问题,对融入集体生活造成巨大阻碍。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
(1)依恋亲人,情绪变化无常。经专家调查研究显示,依恋亲人、情绪变化无常的幼儿占很大比重,主要表现在:幼儿在早上出门时,十分抗拒,所有出家门的准备工作都拒绝配合,在家长哄骗、劝说下才暂时“妥协”;幼儿一进入幼儿园就哭闹,拒绝与教师交流;幼儿一看到家长离开,就立刻追赶,喊着“妈妈,不要走,我要回家”;幼儿在活动、睡觉时不停哭闹。
(2)依恋教师,产生“雏鸟情节”。大多数幼儿都有特别依恋的养育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14
文章来源《入学早知道》

初入宝宝园, 孩子会面临三种不适应

1.不适应环境
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转换为大空间的教室和陌生的活动环境,孩子容易产生不安全感。比如,家里的抽纸在哪里,孩子闭着眼睛都知道到哪里拿,但入园后,孩子不知道到哪里坐着、站着,在哪里排队,会有迷路感,对他们来说这些都是一种挑战。

2.不适应教师
孩子在家庭中与原本依恋的人(父母等)的相处方式、交往模式已经形成并稳定,而到了宝宝园则会面对很多不认识的小朋友和老师,熟悉的人又不在身边给予关照和提示,教师面对20、30个孩子时,关注度也不若家长那样。如果家长曾经说过“你再不听话把你送到宝宝园去”之类的话,孩子对宝宝园则会更害怕,需要更长时间的适应过程。

3.不适应生活
家中的作息规律与宝宝园不同,2-3岁的孩子有很强的内在秩序感。生物钟与生活固定程序因为进入宝宝园而产生变化,这种内在秩序感的打乱会给孩子带来的强大的不安和不适。

这三种不适应交织在一起,使孩子情感分离、生活不安、空间不适,由此产生入园不适应的状态。

入园不适应的直接行为表现

哭:放声痛哭、撕心裂肺哭、哭一会儿停一会儿,这是最外显的不适应表现。
闹:趁老师不注意,往外冲,想要找妈妈,在直觉行动性性格的宝宝身上经常出现。
发脾气:不接受老师安抚,不和老师对话,对任何事情都持否定态度,说不要。
小可怜:干什么都要老师抱,做老师的小尾巴,看不到老师就闹,看到老师才有所安抚。
食欲不振:不想吃饭,不吃点心,只惦记着妈妈什么时候接人,想回家,所以饭量减少;有的孩子想吃,但是吃的时候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导致边吃边吐。
依恋物:孩子拿着自己喜欢的一条小被子、小手帕或者玩具一定不能离手,拿着就好像有了依靠。
容易生病:一些比较敏感、易过敏的孩子,由于情绪紧张会导致抵抗力下降,会发烧、生病;还有一些是因为孩子生活在稳定的生活环境中,菌群比较固定,身体有了相应的抵抗力,而在新环境、新的人群中需要面对新的细菌群,也会造成容易生病的情况。

以上是孩子初入宝宝园时最明显的、最容易被观察到的不适应表现,但是也有一些不那么明显的表现也是孩子在向家长或者老师述说着自己的不适应。

二、针对入园不适应,家长应该怎么做?

首先,家长自己要克服分离焦虑。

克服自身的分离焦虑,不做这样的家长
孩子哭,我也哭:有些家长比较敏感,由于孩子经常跟自己在一起,看不得孩子哭,送孩子上宝宝园时会和孩子一起哭,过了一会儿,孩子已经没事了,妈妈自己还在哭,这时候孩子的分离焦虑就变成了妈妈自己的分离焦虑。
依依不舍,流连忘返:还有一些爸爸妈妈会在送孩子上学时,在和孩子黏黏糊糊依依不舍,孩子本来可以进入教室了,孩子哼唧一声,家长又舍不得了。正是这种拖泥带水的做法把孩子的不安情绪又引了出来。
偷偷看,心神不宁,难以信任:还有一些爸爸妈妈会偷偷在门口看,担心宝宝哭了多久,是不是没有人管。这个时候如果被宝宝看见,原本已经稳定下来的情绪有可能再次失控,会从已经接受家长的离开到再次大哭,所以不建议爸爸妈妈或者祖辈、保姆在送孩子入园时这么做。
9月送孩子入园时,家长们可以自己看一下,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家长。

针对三个适应,提出三个解决方法:
1.熟悉环境

现在应该已经确定对口的宝宝园了,可以经常带宝宝去宝宝园看看,尤其是早上和晚上入园离园,门口人多的时候,看其他小朋友早晚入离园,让孩子知道过程。
很多宝宝园会提供入园体验的机会,可以带着孩子参加,让孩子事先熟悉宝宝园的环境、布局,有什么物品。
也可以利用描写宝宝园生活、展现入园心理情绪的图书来帮助孩子了解宝宝园生活。让孩子对宝宝园生活产生一个积极正面的期待。

2.熟悉老师
一般的宝宝园都会在8月安排新生班级的老师进行家访,家访是孩子熟悉老师的好机会。家长可以把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告诉老师,便于了解,最好能让教师与孩子互动一下。浙江师范大学总园园长分享了一个很棒的做法:可以让老师和孩子拍几张合照,在入园之前反复看照片,让孩子熟悉老师,进行反复强化。也可以拍摄一些即将进入的宝宝园的室内外照片或者视频,反复播放给孩子看。

3.熟悉生活
很多爸爸妈妈担心的问题是,孩子进入宝宝园之后睡不着午觉。因此事先需要有意识调整家中作息规律,例如早点起床,玩点游戏或户外活动,养成洗手习惯,12点以后午睡。午睡刚开始不易进行,可以睡前看书、听音乐、安静地散步,慢慢地进行作息的调整。这样到了宝宝园之后,随着运动量的增加,午睡会变得更加容易,而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孩子的精神稳定。

除了作息上的调整,如果希望孩子在宝宝园有良好的生活品质,就需要事先让孩子拥有一些能力的准备。

入园之前的能力准备
独立进餐
学会如厕
简单的学习能力
简单的社会交往能力
卫生自理能力

三、如何安抚孩子,怎么和老师沟通配合?

从极度排斥到喜欢来宝宝园需要过程,且反复曲折。刚开始孩子都会强烈反抗,这时候家长不能心软妥协,入园要成为常态。

1.针对哭闹的现象,怎样安抚孩子
不能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避免向孩子提出如下问题:
“你今天哭了多长时间?”
“妈妈走了以后,你是不是一直哭?心疼死妈妈了。”
“今天你哭的时候有没有老师抱你啊?”

要向孩子提积极的问题:
“你今天吃到什么好吃的饭菜了?”
“宝宝园有什么好玩的玩具?”
“老师是怎么表扬小朋友的?”

家长在离开孩子的时候不要表现得太痛苦,平时与孩子交流是通过回忆在宝宝园里发生的开心事情来化解孩子的不安。

2.针对依恋物的现象,怎样鼓励孩子
随孩子去,适应宝宝园之后,孩子对依恋物的注意力就会转移了。

3.针对食欲不振的现象,怎样引导孩子
不要太过关注和追问孩子是否吃饱了,吃了什么,把吃饭变成孩子的一个负担,孩子不会自己饿坏。如果孩子表现出在家里狼吞虎咽,即使妈妈在心里想着孩子也许在宝宝园里没吃饱,但在孩子面前表现,要以正面鼓励为原则,可以说“今天宝宝吃得可真香,宝宝园的饭菜也很好吃的,明天你吃吃看,有什么好吃的告诉妈妈。”

4.针对生病的现象,怎样护理孩子
对待爱生病的孩子要多些耐心,安抚孩子的情绪。
还要培养孩子多喝水,会要水喝,会用小茶杯喝水的习惯,渴了也会及时告诉老师。

入园适应过后,就会步入正常的宝宝园生活学习状态,家长要明确自己在这个阶段的角色,是孩子宝宝园生活的参与者、支持者和配合者。一方面由于幼教工作者大都是女性,希望爸爸可以积极参加宝宝园活动,增添阳刚之气,例如每个学期的家长助教、家长课堂、故事爸爸等活动。另一方面希望家长配合开展家园共育的内容:例如请家长带孩子去超市、去图书馆等亲子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帮助家长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

四、这个暑假,可以做些什么准备?
1.读读书
每周向宝宝介绍一个宝宝园生活的点滴,每周一个主题任务。例如: 第一周我要上宝宝园,第二周我自己能做的事情,第三周我会自己吃等等。围绕宝宝园会接触到的情境,介绍宝宝园的生活。
2.动动手
做一些小手工,锻炼孩子精细动作,例如涂鸦绘画手工贴纸等,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各种生活自理能力的操作。
3.体验多样化学习活动,产生学习兴趣
试可以着让孩子淘米、撕叶子、照镜子,对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产生兴趣。
4.聊聊天,做做事
给孩子充分安全感,给孩子更多心理温暖。跟宝宝聊天是一项技术,要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和他们给予的安全感,有了充分的安全感,孩子与家长分离时就会更加自信和独立。比如上下楼梯时家长说可以说:“我们一起走,我们手拉手”、“只要你需要,我就在你身边”等,以赞赏的语言鼓励孩子做事和说话。
5.让孩子的学习和进步看得见
在生活中我们通常可以把孩子做过的事情拍下来给孩子看。例如我会让孩子自己切胡萝卜,一开始不熟练,观看视频之后分析,一点点做得更好。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会对事物认识得更加具体,家庭成员也可以分享共同成长的喜悦,记录下宝贵的成长回忆
t-kerning:0'>处于多种食物口味和学习咀嚼的最佳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9-14
小孩吗临近上啊抱名就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