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桑树的霜冻害多发生在春季?

如题所述

秋末冬初,气温下降到12℃以下,桑树停止生长而进入休眠期,桑树体内发生的生理活动使贮藏在枝条内的淀粉分解成大量可溶性糖,提高了细胞液浓度,使细胞液的结冰点降低。与此同时,因土壤温度下降使桑根的吸水功能减弱,而桑树枝条上的皮孔仍有少量的水分蒸腾,进一步降低了桑树机体细胞的含水率。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气温逐渐下降,桑树的抗冻力相应增强。因此,即使在零下的温度中,桑树也不会受较大的影响。
春季气温回升后,枝条上的冬芽开始萌发,需要消耗枝条内大量的糖分,使细胞液的浓度很快下降。同时,桑根的吸水能力增强,使枝、芽、叶细胞内的浓度变稀。这时,桑树的抗寒力明显下降,一旦遇到零下温度就可能发生冻害。大多数情况下属于晚霜为害,致害温度-1~-3℃;在春季桑芽萌动后,晚霜发生的时间愈迟、温度愈低,桑树的受害程度愈重。
不同的桑品种由于对温度的敏感性不一,入冬和开春时桑树的生理活动有迟有早,因而反应出桑树品种对低温的耐受力差异。据调查,晚霜对早生桑品种的严重受害率达到72%时,中生桑品种仅为9%,晚生桑为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