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如题所述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所谓禅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强调“拂尘看净”、“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

扩展资料

这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写下了此诗。对于此诗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但简单中又蕴舍看不简单,不简单之处就在于本诗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重复之句。而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重复出现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读的热点。

一种观点是“不过如此”。庐山烟雨浙江潮,感叹:“不过如此!”

另外一种观点是“正是如此”。认为:首句为想像、听说中之景。末句为目睹后之景。作者的追求得到了满足,没有失落,没有遣憾。禅意是,很多人终身在追寻某种东西,未追求到手时是痛苦,追求到手后是厌倦、无聊,觉得“不过如此”,这样一来,人生便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作空虚而沉闷的摆动。而具备了平常心,体验了生活禅,你在实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目标时,在看到了“庐山烟雨浙江潮”之后,发出会心的微笑:“正是如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观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3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所谓禅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强调“拂尘看净”、“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南宗则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以达到“无念为宗”。

扩展资料:

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和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我)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这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写下了此诗。

对于此诗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但简单中又蕴舍看不简单,不简单之处就在于本诗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重复之句。而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重复出现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读的热点。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

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观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16
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的赞美之情,

同时从作者的赞美之情中表现出了一种宽广的胸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21
《观潮》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2-06
钱塘江大潮,灰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