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6年级作文(高悬赏)

习作要求:
你知道云南有哪些“名人”(这里所说的“名人”并不是那些大英雄,大明星。)?你了解他们的事迹吗?如果了解不多,可以做些调查访问,也可以直接拜访一下“名人”,然后写一篇作文。
(550字以上)
我提供3个素材,供参考:
(1)乡村教师
(2)郑和
(3)聂耳
满意的话加悬赏哦!
偶妹的作文.......请大家务必认真完成哈......
拜托!不要资料,要作文好吧
最重要的一点:550字! 550字( ⊙ o ⊙ )!

简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是一支无敌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 今文莱 、暹罗 今泰国 真腊 今柬埔寨 、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 1409年2月15日 ,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夏 1409年 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多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 1409年10月 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郑和船队离开占城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今新加坡、满刺加)。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 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 、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 1411年7月6日 回到了祖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1412年12月18日 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永乐十一年 1413年 冬开航。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刺。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 今马尔代夫群岛 。而大船队从苏门答刺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 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 。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 1415年8月12日 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 1416年12月28日 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 1417年 冬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 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 、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 今索马里摩加迪沙 、不刺哇 今索马里境内 、麻林 今肯尼亚马林迪 。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 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 ,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 1419年8月8日 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 1421年3月3日 ,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 今索马里朱巴河 、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 今肯尼亚的蒙巴萨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 1422年9月3日 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 1430年6月29日 ,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 今南京下关 启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 1433年 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郑和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经苏门答刺、满刺加等地,回到太仓刘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郑和船队到达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第1次下西洋 第2次下西洋 第3次下西洋 第4次下西洋 第5次下西洋 第6次下西洋 第7次下西洋
(一四0六年)六月 1407年10月13日 1409年10月 1412年12月18日 1416年12月28日 1421年3月3日 1430年6月29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27
每一个地方都有名人,而我们春城也有一位名人,他的名字叫聂耳。我的家离聂耳的故居只有200米左右,我有幸成为他的邻居,这使我感到非常自豪。聂耳不仅是一位爱国人士,还是一位关心他人,一生都在报效祖国的人。正是他热爱音乐、祖国的情怀,使他创作了激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

为了了解这位爱国的音乐家,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其中最详细的是他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1935年初,聂耳听说电通影片公司正在筹备拍摄影片“风云儿女”,影片内容是号召文艺青年起来抗战,走与民众结合的路。故事梗概是田汉写的,后因田汉被捕入狱,由夏衍写成电影剧本。田汉被捕前危急仓促,主题歌的歌词写在一张包香烟锡纸的衬底上。聂耳知道此事后,立即跑去找夏衍,主动要求为主题歌谱曲。他从夏衍手中夺过歌词,一看题目是“义勇军进行曲”,激动地说:“作曲交给我,我干。” 他以极大的热情彻夜不眠地投入了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那充满爱国激情的歌词使他热血沸腾,脑海中闪现出一个个画面: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们铸成了钢铁长城,与侵略者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冒着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一幅幅画面化成了一个个铿锵有力的音符!他用小号响亮的音调作为歌曲的前奏,像是吹起了进军号角。他很快就完成了初稿,交导演征求意见,准备进一步修改。当时,党组织为了聂耳的安全及音乐水平的提高,安排他先去日本考察,然后再赴西欧留学。聂耳到日本不久就将歌曲定稿寄回。

1935年5月1日 ,“中华日报”发表了这首歌,影片“风云儿女”首映,主题歌立即传遍全国,成为号召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歌。 1949年9月27日 ,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著名画家徐悲鸿首先提出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提案,被大会通过。 1982年12月4日 ,全国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又通过决议,确定这首歌为正式国歌。

聂耳在创作上最注重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他创作的音乐情感朴实无华,真诚而凝重,是心泉中流淌出来的,动人心弦,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中国体育健儿夺得冠军,听到赛场上响起国歌声的时候,我就感到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令人痛惜的是这位天才的音乐家,还不到24岁就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名字和《义勇军进行曲》永远伫立在人们的心碑。
第2个回答  2009-12-27
每一个地方都有名人,而我们春城也有一位名人,他的名字叫聂耳。我的家离聂耳的故居只有200米左右,我有幸成为他的邻居,这使我感到非常自豪。聂耳不仅是一位爱国人士,还是一位关心他人,一生都在报效祖国的人。正是他热爱音乐、祖国的情怀,使他创作了激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

为了了解这位爱国的音乐家,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其中最详细的是他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1935年初,聂耳听说电通影片公司正在筹备拍摄影片“风云儿女”,影片内容是号召文艺青年起来抗战,走与民众结合的路。故事梗概是田汉写的,后因田汉被捕入狱,由夏衍写成电影剧本。田汉被捕前危急仓促,主题歌的歌词写在一张包香烟锡纸的衬底上。聂耳知道此事后,立即跑去找夏衍,主动要求为主题歌谱曲。他从夏衍手中夺过歌词,一看题目是“义勇军进行曲”,激动地说:“作曲交给我,我干。” 他以极大的热情彻夜不眠地投入了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那充满爱国激情的歌词使他热血沸腾,脑海中闪现出一个个画面: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们铸成了钢铁长城,与侵略者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冒着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一幅幅画面化成了一个个铿锵有力的音符!他用小号响亮的音调作为歌曲的前奏,像是吹起了进军号角。他很快就完成了初稿,交导演征求意见,准备进一步修改。当时,党组织为了聂耳的安全及音乐水平的提高,安排他先去日本考察,然后再赴西欧留学。聂耳到日本不久就将歌曲定稿寄回。

1935年5月1日 ,“中华日报”发表了这首歌,影片“风云儿女”首映,主题歌立即传遍全国,成为号召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歌。 1949年9月27日 ,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著名画家徐悲鸿首先提出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提案,被大会通过。 1982年12月4日 ,全国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又通过决议,确定这首歌为正式国歌。

聂耳在创作上最注重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他创作的音乐情感朴实无华,真诚而凝重,是心泉中流淌出来的,动人心弦,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中国体育健儿夺得冠军,听到赛场上响起国歌声的时候,我就感到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令人痛惜的是这位天才的音乐家,还不到24岁就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名字和《义勇军进行曲》永远伫立在人们的心碑。
第3个回答  2009-12-27
年轻的聂守信(1912—1935年)对音乐特别敏感,大家都说,只要能从他耳朵进去
的,都能从他嘴里唱出来。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
一次联欢会上,聂守信表演节目后,大家拍手称好。总经理送给他礼物,并把他称为
“聂耳博士”。他笑着对大家说:
“你们硬要把1只耳朵送我,也好吧,4只耳朵连成一串,不像一个炮弹吗?”(“聂
耳”的繁体字写成“聂耳”)
从此,聂守信改名为 聂耳, 年轻的聂守信(1912—1935年)对音乐特别敏感,大家都说,只要能从他耳朵进去
的,都能从他嘴里唱出来。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
一次联欢会上,聂守信表演节目后,大家拍手称好。总经理送给他礼物,并把他称为
“聂耳博士”。他笑着对大家说:
“你们硬要把1只耳朵送我,也好吧,4只耳朵连成一串,不像一个炮弹吗?”(“聂
耳”的繁体字写成“聂耳”) 年轻的聂守信(1912—1935年)对音乐特别敏感,大家都说,只要能从他耳朵进去
的,都能从他嘴里唱出来。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
一次联欢会上,聂守信表演节目后,大家拍手称好。总经理送给他礼物,并把他称为
“聂耳博士”。他笑着对大家说:
“你们硬要把1只耳朵送我,也好吧,4只耳朵连成一串,不像一个炮弹吗?”(“聂
耳”的繁体字写成“聂耳”)
从此,聂守信改名为聂耳

聂耳是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12-27
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有许多平凡的人,但他们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这些平凡的人有:清洁卫生的清洁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为人们服务的警察、驱赶病魔的白衣天使等等,但我最喜欢清洁工。 有一天早晨,我站在窗前向街道眺望,一个清洁工正在清扫大街,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不一会儿,下起了倾盆大雨。一个小女孩躲在一棵树下,这时,那位清洁工上前亲切地说:“孩子,你的家在哪儿,雷雨天躲在树下是很不安全的,叔叔送你回家吧!”那个小女孩听了清洁工的话,她甭提多高兴了。清洁工脱下雨衣给小女孩穿上了,而自己却淋着雨,当到了小女孩的家时,小女孩的家人感激地说:“真是太感谢你你……”还没等感谢的话说完,清洁工就消失在了雨雾中。就在他回家时,看见有个男生也正在原来那棵树下躲雨,清洁工再次冒雨将这个男孩送回了家,而此时此刻,那清洁工早已成了“落汤鸡”—浑身上下全是雨水。透过雨雾,那清洁工的身影立即在我的眼中高大了。
在这件事中,我明白了自己虽然是平凡的人,但可以为社会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