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一词的来历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中华正史典籍中“宗教”一词,最早见于《宋史·儒林传》之《吕祖谦传》,中有“(祖谦)荫补入官,后举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调南外宗教”之语。一览便知,此处宗教乃官名。“宗”、“教”分别作为一词,在汉语中皆出现为时甚久,应用广泛,尤多见于佛门。特别是南北朝至隋唐之际,佛教天台宗、华严宗之学者在注解经典时,多从名、体、宗、用、教等5个方面予以阐释说明,后“宗”与“教”逐渐被连缀成“宗教”一词而用之,乃指佛教之教理。

《景德传灯录·圭峰密宗禅师答史山人十问》之九有云:“佛灭度后,委付迦叶,展转相承一人者。此亦盖论当代为宗教主,如土无二王,非得度者唯尔数也。”《续传灯录》七《黄龙慧南禅师》云:“老宿号神立者,察公倦神没,谓曰:‘吾位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君’。”不难看出,所谓“宗教”者,即为诠表佛教的特殊要义而使用的各种语言文字。另,在汉传佛教中,称由佛弟子所创立且拥有信众之佛教支派为“宗”; 而以佛祖释迦牟尼之学说为“教”,合称“宗教”,并有“自证为宗、化他名教”之说。由此看来,宗教一词源于佛教亦是专指佛教。

时至近代,学界在翻译外来文献时,将英文religion 译为“宗教”,但在汉语中,“宗教”一词之内涵外延与英文religion之含义原本并不对等。再后来,“宗教”一词又被扩展为所有宗教信仰(religious believes)之泛指,词义在不断变化、延伸。当今时日,宗教可简称为“教”,而当时“教”与“宗教”绝难混为一谈。如中国古代虽早有“三教(儒释道)”之目,但道教信众却从不用“宗教”一词称呼自己;而儒教之教乃教化之教(education),与佛教之“教”亦大相径庭。

而英文中“宗教”对应之词religion乃由拉丁词“re”和“legere”演变来的,为“再次”与“聚集”之结合,意即“一群人为了一个目的聚集在一起”,引申为“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并为信仰而相聚并不畏生死”之群体。简而言之,宗教乃一种对社群所认知主宰之崇拜和文化风俗之教化。按当今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膜拜与尊敬,并给予信众以心灵依托并延续至死的信仰体系。而对宗教进行研究的学科则被称为宗教学。

综上所述,“宗教”一词,在中华古籍中曾被佛门广泛应用,后又用于对应西文之religion、religious believes等概念,遂使国人耳熟能详,因而属于古词新用,顺势变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3
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西方文化的宗教religion是从拉丁词“re”和“legere”演变来的,意思是“再”和“聚集”,就是一群人为了一个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发展到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为了这一信仰而到了不畏生死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中,宗教这个词,与英文的religous beliefs的含义本来并不对等。本来在中文中的宗教,是佛教的术语,并不是现在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历史上,中国的道教,即不用这个名词来称呼。宗教这个词用来泛指所有宗教信仰乃是由翻译造成的词义变化。宗教这个词作为佛教专门术语的含义,即自证为宗、化他名教反而被忘却了
第2个回答  2013-12-13
最早的意思:宗即宗法,教为教化.即效法教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