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批判 文言文

用文言文论述中国传统文化

“古有杜甫为未能救人民于苦难而‘泪满襟’,今有余秋雨为钱财曝光率而上电视;古有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今有余秋雨见‘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而叹‘经典’。”因为写了一段文白夹杂的“钟山碑文”,余秋雨最近遭遇到一个严重的打击:“被文盲”了。

近日,重庆市教委、西南大学扫盲中心编写了一部《新编实用扫盲教材》,文盲标准大玩“跳级”:不会理财、不了解用电常识、不遵守红绿灯通通是文盲!消息一出,立即引发网友热议,网友“拖尼熊”趁机推出了名为“金猫熊奖———谁是华语世界第一文盲”的评选,余秋雨意外登顶。此外,郭敬明、于丹、赵忠祥、易中天等红极一时的名人也一一入选。

余秋雨“大师”竟然被列为“文盲”之首,惯于拿名人开涮的网友们这次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还是“鼓破众人捶”?是无聊地纠缠于人人都会犯的常识性错误,还是对名人不关注公共利益却到处招摇的反讽?就这些问题,本报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批评学者张柠和活跃在媒体上的时评作者十年砍柴等人。

1 “被文盲”

余秋雨碑文“委屈了好石头”?

“那‘烟霞满纸’,就令人笑破肚皮,那是夸别人的话,余秋雨却用在自己的文章里”

“余秋雨的钟山碑文,刻在石头上,但我希望周围杂草速生,藤蔓疯长,将其遮盖;如果石质疏松,不久崩解,更是喜出望外。”自称从小读余秋雨文章长大的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生,把这样一句话送给了余秋雨。

被列为文坛“新文盲”之首的余秋雨,最近的“把柄”,是他为南京钟山风景区所作的碑文“空追求文采而没有真情实感”、“犯常识性错误”、“歌功颂德”。

余秋雨在接受南京的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个碑文是我的真实心声”。他说,碑文是他自己起草、自己书写,压力很大,认真想了很久才动笔。“中山陵这五年来变化太大了,现在综合整治结束,到处都是相通的,非常好。我认为是大工程,大手笔。”

于是,碑文中出现了这样一段:“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一时气象万千,如画卷新展,岭苑初洗,经典再现……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

但网友一点也没觉得这段碑文“满纸烟霞”。有人说碑文“委屈了好石头”,还有网友评论说:“多几个排比句无非是在炒冷饭时打了一个蛋,让人多吃两口罢了。姑且不说这半文不白里用了好几个没必要的‘之’,就说那‘烟霞满纸’,就令人笑破肚皮了,那是夸别人的话,余秋雨却用在自己的文章里。正如‘我写这篇博客,才写了一个开头,就觉得字字珠玑,妙笔生花。’”

2 反应

唯一价值是史料价值?

“在拆迁之事如此惨烈的当口,读这种文字还真是一种对于良心的煎熬”

“这件事我不想说一个字,我怕恶心到我自己。”一位学者在记者问起他对余秋雨“钟山碑文”的看法时,说得很严重。

活跃在天涯等网站的时评作者十年砍柴说,在孝陵、中山陵之畔,“余大师”竟敢拿出这样的文字刻石立碑,真佩服其勇气过人。不知后人读之,有何感想。“我想这篇碑文为后世留下的唯一价值也许是史料价值,后人可从‘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的文字中来研究今日中国社会拆迁之状况。”

五岳散人在博客中评论,余秋雨在文中提到“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在拆迁之事如此惨烈的当口,读这种文字还真是一种对于良心的煎熬”。

“旧居申请文物保护单位”、“秋雨含泪”、“大师工作室”、“诈捐门”,到现在的“被文盲”,余秋雨这几年几乎没有什么安生日子。枪林弹雨中,余秋雨似乎也练就了一身刀枪不入的本领。就“钟山碑文”事件,新民网记者曾连线余秋雨的秘书金克林,金克林说,余秋雨对自己写的碑文很满意,碑文在南京也受到重视,相关部门专为碑设了广场,许多游客冒雨前去观看碑文。

获“终身成就奖”提名的赵忠祥明显更有娱乐精神,因此态度最为平和。得知于丹、余秋雨、郭敬明上榜,赵老师说:“我跟他们不在一个文化层面上。”并表示不会介意网友的恶搞,“我现在只想做好自己的主持,写好自己的书。”

3 “仇名”

嫉妒名人还是反讽世道?

网友的恶搞,正是对知识分子“不关怀真谛和道德”的反讽和批判

赵忠祥在谈到代言违规广告时说出了那句让他上榜的话:“我的道德非常高尚。”他同时还说了另外一句:“人们对勤劳致富的人不应该有仇富心理。”他这句话改一改,应该能体现众多名人对于被频繁挑刺、恶搞的心态:“人们对名人不应该有‘仇名’心理。”

越有名,越被恶搞,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还是鼓破众人捶?可能更多的是后者。就像人们“仇富”大多仇的是为富不仁,“仇名”也多仇的是名不副实。

十年砍柴就认为,“余大师”此番遭遇并非盛名所累———就是常说的被人嫉妒,而是这篇碑文写得实在太差了。“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所幸得逢盛世,重新打点江山。”这类文字,立意浅薄,格调不高,更兼无甚文采,作为一个在诸多公共场合弘扬传统文化、调教后辈的“文化大师”,拿出这样一份作业,被公众挑刺,算不算“春秋责备贤者”呢?

人们需要偶像,也有把偶像砸毁的冲动。但一个人成为偶像后,往往就觉得自己是不可毁坏的万能型人才。十年砍柴说,网友们的调侃,主要的对象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大师”,一个是捧“大师”的地方政府。“余秋雨似乎已经真的把自己当大师了,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这篇碑文,他可能觉得跟前人比不敢称好,但在同时代的人中必属最优”,所以才敢说出“对自己的碑文很满意”这样的豪言壮语。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鉴赏能力的缺乏,文化价值判断力的沦丧,让他们觉得,谁的名气大、获得的荣誉高,就该认可谁。

除了匿名状态下毫不掩饰的调侃和恶搞,甚至谩骂,也有人试图从事件中找出点反思的话题来。有网友如是感叹:“文人因有‘民生之心’、忧国忧民而名垂千古。古时杜甫为未能救人民于苦难而‘泪满襟’,今有余秋雨为钱财曝光率而上电视;古时有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今有余秋雨见‘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而叹‘经典’。看来,余秋雨虽然文采飞扬却少了满腔热血。”网友“水琉璃”也表示,当文人趋于物质和功利以后,一切都变质腐化了。除了商业价值,再无其他。

与此相应的,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份据称是“美国兰德公司”所做的中国现状剖析报告,许多内容难免有偏激之嫌,但也说出了部分事实。其中有一句这样说道:“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别人那里得到尊重,并不是因为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做过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占有了相当的知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不过是一群仅仅通晓测验却从不关怀真谛和道德的食客。”

中国知识分子关注公共事务的愿望和能力,一直颇受质疑。网友的恶搞,表面上是纠缠于名人们的常识性错误,实际却正是对知识分子“不关怀真谛和道德”的反讽和批判。十年砍柴举例说,网络是一个放大镜,网友往往擅于挑刺,看他们挑谁的刺,挑的是什么刺,所挑对象的高低就体现出来了,“韩寒也常受到质疑,也被恶搞,但基本上纯属于娱乐,因为他对公共利益所体现出来的责任心,让大多数人对他持着赞赏的态度”。

网友自创

中国文盲新标准(节选)

第一:不了解新技术,只知道看报纸读新闻的;

第二:电脑时代每天敲打键盘提笔忘字的……

第五:不以抄袭为耻的。文化界典型的是郭敬明,学术界的N多博导等等;

第六:文字媚态十足型的。比如余秋雨大师的“含泪劝告”实属典型;

○还有谁“被文盲”

另一位名气不亚于余秋雨的文化名人易中天也被网友打成“新文盲”。易老师曾以《余秋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为题撰文,批评余秋雨“诈捐”事件;而网友将其列入“文盲名单”的理由,则是他在《品三国》中出现了“落落如丧家之犬”(应为“累累若丧家之狗”)这类常识性错误。

网友也把郭敬明列入“文盲”行列,更调侃性地给了他两个提名———“最佳女主角”、“最上镜女演员”。网友这样评价郭敬明,“尽管他那些忧伤的文字令小孩子们追捧不已,但我一直没有搞明白他的文字到底想表达什么。郭少侠最大的问题是,明明自己很努力,却告诉他的读者不需要努力,也能有财富和文采。而且,不知道为什么他写的东西老跟别人写的一样,而且别人发表得比他早得多。”

此外,还有因说话雷人,言辞剽悍入围的。说出“豪猪是一种野猪”的于丹,被提名最佳女主角;在面对观众批评赵薇把氐人念成氏人、挺身而出为之辩驳的导演马楚成,获最具不悔改精神奖提名。而赵忠祥那句“我的道德是非常高尚的”将他推上了终身成就奖,提名仅他一人,独一无二。

○引发争议的钟山碑文

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其中之一,在南京钟山之麓。此地山雄水碧,古迹连绵,徜徉其间,步步皆是六朝熏风,南唐遗韵;隐隐可见大明王气,伟人身影。每当清秋时节,重重悲欢归于枫叶,滔滔故事凝于静穆。山岚夕阳,明月林禽,真可谓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也。

钟山风景,美则美矣,无奈龙虎际会,风雨苍黄,历尽浩劫,日渐颓芜。所幸得逢盛世,重新打点江山,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新建栈道,呼集物种,辟出诸多公园,重修两大陵墓,一时气象万千,如画卷新展,岭苑初洗,经典再现。金陵古城,自此更可俯仰岁月,迎迓远近;中华文明,由此增一聚气之谷,读解之门。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

○访谈文化批评学者张柠剖析“被文盲”事件———

做公众人物是很危险的

赵本山的名气岂不是更大?

记者:你是否看过《钟山碑文》?你认为写得如何,有哪些问题?

张柠:他的书我很少看,以前看过《文化苦旅》就够了,后来基本不看。网友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他没有提供新的东西给读者,却骗取公众的崇拜。公众需要的是什么呢?年轻一代需要的是新知,那些虚假、抒情的东西,文体文风缺乏生命,可能退休的人或是学理工科的人还会看看。

碑文的写作是很有讲究的,要用古汉语、文言文来写。它刻在石头上,为的是流传后世,因此要求比较高。钟山风景区的地方官员认为他是文化大师,名气大,那赵本山的名气岂不是更大?我认为,商品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光顾吸引眼球,对文化品质不要求、不讲究,这才导致这样的事件出现。

公众不是好忽悠的代名词

记者:余秋雨、于丹、易中天在当老师的时候,学生的评价都很高。但似乎一成为公众人物,就变成了被人诟病的对象。你如何理解这种差异?

张柠:当一个专业的老师不太难,你面对的是专业的学生,去讲专业的知识就行了。可是面对公众却不一样,一方面公众的面很广,总体上对文化没那么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因为面广所以什么人都有,其中不乏在某方面很有研究专家、学者,这些人对你的要求会很高。公众人物如果泛泛而谈,肯定会出错。因为你又不是大师,博晓古今、通达中外,出问题是必然的。

记者:对文化名人,公众常常会陷入苛求与袒护的两难矛盾中。你自身是否遇到相似困境?

张柠:我很少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我面对公众时,常常会有一个限定,就是讲的东西必须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超出了就不讲。比如邀请我去图书馆讲座,我就会与主办方事先讲好,我只谈我的读书经历或经验,如果你觉得有借鉴意义、有帮助,那就好。听众中什么人都有,他们研究的领域可能比你专精很多,不能信口开河。

上电视更要谨慎,要自我限定在专业领域,讲自我经验。比如讲《红楼梦》,可能有人一辈子就读这一本书,能倒背如流,每一个细节都很熟悉,那你讲的时候就必须非常熟悉才行。再比如说,易中天《品三国》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因为他拿的是一些二手三手的材料,不是自己的东西,难免会出问题,被挑毛病,所以说公众不是那么好忽悠的。

学者上电视很可笑

记者:人犯错误在所难免,但网友对名人这类常识性错误往往极尽挖苦之能事。这又是一种什么心理?

张柠:网友是匿名的行为,作为个体出现时力量相当渺小,当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出现时力量又非常强大,他们能把公众人物的缺点放大。当他们看到余秋雨这样的公众人物不够好的方面,就会利用网络这个现成的武器进行批判。高科技时代,以往对文化偶像单纯的迷恋和愚忠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身处开放的网络中,有一定判断力的网民越来越多,做公众人物是很危险的,能获得很多回报,但风险也很大。

记者:公众人物如何应对这种网友的这种指责?

张柠:公众人物应该尽量检点,多一点自我约束,真实一点,不要信口开河。汪涵、欧弟这样的主持人或者小明星,他们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娱乐大众,人们对他们不挑剔,反而喜欢他。

脱口秀是主持人的行为,而学术与脱口秀是不对等的。学术是思想的活动,在你思考的时候,语言就会出现停顿、犹豫不决,可能思想好了语言没组织好,语言出来思想没有想好。电视画面是流动的,声画同步,不允许停顿,为了不停下来就会瞎说,所以学者上电视是很可笑的一件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27
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

参考资料:周易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